出塞唐王昌齡其一其二(再讀王昌齡出塞)
2023-10-22 06:23:44 2
出塞唐王昌齡其一其二? 從軍行(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出塞唐王昌齡其一其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出塞唐王昌齡其一其二
從軍行(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多年入選全國各地的小學課本,在中國可以說得上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三歲孺子皆能脫口背誦。但細讀下來,卻有許多疑問需要面對:
一、「萬裡長徵」的萬裡是相對哪裡而言?是長途跋涉離家萬裡來到邊關徵戰,還是出塞萬裡遠徵異域?「百度百科」將此翻譯為「出關萬裡參加遠地徵戍」,而「搜狗百科」則將此翻譯為「守邊禦敵鏖戰萬裡」,前者傾向於「出塞萬裡」,而後者既譯為「守邊禦敵」顯然傾向於是離家萬裡。哪一種理解更為合理呢?筆者以為,「出塞萬裡」是立足於攻勢,而「離家萬裡」則是離足於守勢。結合後文「不教胡馬度陰山」明顯立足於守勢思考,此處應該是理解為「離家萬裡為國徵戰」更為合理一些。
二、「人未還」是「未能還」,還是「尚未還」?如果理解為「未能還」,是包括了相對較為久遠的時間,指多年以來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將士,描寫戰爭的殘酷和慘烈,表達對邊關將士的同情、對戰爭的厭倦以及對和平的嚮往。理解為「尚未還」,則是立足於現在(當時),主要指正在邊關戍守尚未歸鄉的將士,是對現狀的一種描繪。從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歷史感來看,似乎「未能還」的理解更合理一些,而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明月」與「關」的永恆似乎也形成和一種反襯的關係,如同《春江花月夜》「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無窮已」相仿。但立足於本詩整體詩意的把握,筆者卻更傾向於選擇「未能還」的理解,請參看後文第四點分析。
三、「龍成飛將」究竟是指哪一位歷史人物?龍城又具體是指哪裡?一般的理解都傾向於「飛將」是指漢將李廣,因其有「飛將軍」之稱,且其得名與匈奴有關:據《史記 李將軍列傳》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而「龍城」,則是指唐代的盧龍城,是李廣當時的練兵之所,北宋王安石還曾在《唐百家詩選》中,將詩中的「龍城飛將」改為了「盧城飛將」,顯然也是持此觀點。但亦有人認為,「龍城」是匈奴的祭天之地,漢元光六年,車騎將軍衛青率部奇襲匈奴,取得「龍城大捷」,這也是西漢首次在對匈奴的戰鬥中取得勝利,有著歷史性的紀念意義。既然如此,「龍城飛將」當然順理成章地指向車騎將軍衛青了。客觀地說,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李廣雖然與匈奴打了上百戰且均能取勝,但卻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能與衛青相比的,僅僅是「龍城大捷」一役,衛青的歷史地位便已遠在李廣之上。再加上「龍城」與衛青的緊密聯繫,說「龍城飛將」是衛青似乎更有說服力。但如果從「萬裡長徵」與「不教胡馬度陰山」均立足於防守來看,似乎說李廣更合理一些,畢竟《史記》中匈奴「避之數歲,不敢入」的記載也明顯與「不教胡馬度陰山」更吻合,而衛青縱有赫赫戰功,均是在徵討匈奴中的進攻中獲取,且其「飛將」的稱呼又缺乏來源。
四、「但使龍城飛將在」,是惋惜「龍城飛將」這樣的英雄人物已經不在,還是邊關將士自許為「龍城飛將」或是讚許今日之邊關將士尤如當年的龍城飛將?如果是惋惜英雄不在,就是借對英雄的追慕表達對當時將士守關不力、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如同後世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之意。如果是邊關將士自許或對邊關將士的稱許,則充滿民族責任感、使命感與自豪感,抒發的是戰士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結合王昌齡所生活的時代及其此詩的寫作背景思考,顯然是後者更為恰當。王昌齡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主要生活於盛唐時期,直到生命晚期才經歷了安史之亂這一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他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七歲左右的他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的邊塞詩大多作於這個時期,此詩亦不例外。當時唐朝國勢蒸蒸日上,在所謂的盛唐氣象之下,王昌齡沒理由也不大可能會去表達對國家民族的不滿。再結合王昌齡此時其他邊塞詩以豪情壯志主為主的風格,也可以知道此詩不會是在表達感傷諷刺。也正時基於此點,筆者才認為上句中的「人未還」,不是在說將士們是有來無回、傷亡慘重,而只是在敘述將士們離家萬裡為國長期徵戰,還未能歸鄉與家人團聚的現實。
綜上所述,筆者覺得可將此詩譯為:這皎潔的月光與雄偉的城關,自秦至漢、從古至今一直挺立如斯,邊關將士們離家萬裡為國長期徵戰,至今未能回鄉與家人團聚。不過,要請家人與祖國放心,只要有我們這些猶如飛將軍李廣這樣讓敵人為之膽寒的邊關將士存在,就絕不會容許胡人的單騎只馬跨越陰山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