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和春節的關係(諺語與春節民俗之二)
2023-10-22 06:30:02 1
祭 灶
撰稿 成宇
「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民謠有雲「今年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青天。騎紅馬,備金鞍,打馬揚鞭一溜煙。到天宮,見老天,拋米撒面你要瞞。初一五更你回來,多帶五穀少帶災。多帶跑馬射箭的(指男孩),少帶抽針扯線的(指女孩)。」
灶君的來歷,一種說法是上古帝王死而為神,《事物原會》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五經異義》:「祝融為灶,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摶頰。」另外一種說法大約也是流傳較廣的說法,就是人死而為灶神,《酉陽雜俎》雲,灶神姓張名單,貌如美女。明嘉靖年間《張氏統宗世譜》記載,黃帝的第五子名揮,因發明弓矢而被賜姓為張,他的十一世孫張單,發明了「灶」,張單也成了至今人們供奉的「灶君公」。關於張單,民間還有個傳說,張單外出經商發了財,移情於妓女海棠,於是休了賢惠的原配夫人丁香,丁香無奈改嫁。海棠好吃懶做,不善持家,後來又失火燒光了家產,丟下張單改嫁了。張單只好流浪討飯。臘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討飯,被認出後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裡憋死了。因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所以玉皇大帝封他為灶王。有一段民謠是這樣說的:「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歲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
灶君是玉皇派駐在各家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是一家的保護神和監督神,在民間被當作一家之主,掌握著一家吉兇禍福。每年臘月二十三(另有二十四一說),灶王爺要升天匯報一年的情況,正月初一(也有初四之說)返回。因此,二十三這天要擺上供品「辭灶」,正月初一(或初四)再把灶王的神像貼上,這就是「接灶」。北京俗曲《門神灶》中說:「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二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賀,祝讚那灶王老爺降吉祥。」
祭灶的一個重要祭品就是糖,又稱為糖瓜、關東糖。糖瓜為麥芽糖所做,狀如南瓜。灶君吃了一家人供奉的糖瓜,在向玉帝匯報一家人的善惡時,嘴上像抹了蜜糖一樣,只言「好事」。
關於祭灶還有一句諺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因為男為陽,而月屬陰,陰陽相衝。而「女不祭灶」,則是因為祭灶歷來被人們重視,是一個家庭的大事,《論語》中說:「與其媚於奧(室內西南隅,古時祭祀設神主或尊長居坐之處),寧媚於灶。」古代婦女地位低下,如此重大的祭祀,婦女是沒有權力參與的。宋代範成大作詩說「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清代顧祿的詩中也說「媚灶家家治酒筵,婦司祭側莫教前。」這兩句詩都是「女不祭灶」的佐證。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被稱為「年關」,這天債主大多要到欠債的人家清算一年的債務,難以還債者只好躲出去,謂之「躲年關」,到年三十貼了對子後再回家,民俗有「年三十兒貼花門」之後外人不可進家的規矩,因此,又有一句諺語叫「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聯」。
祭灶,是人們對神靈的敬畏,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意味著春節的腳步更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