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是關於什麼的詩(但願人長久中的)
2023-10-22 06:05:05 1
作者:納蘭唐兒
中國是詩的國度,有五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詩韻。很多人在詩詞的浸潤下長大,也喜歡上了古典詩詞,連出售豬肉和賣包子為營生的人也喜歡詩詞。這說明國民的血液裡有此基因。當出現《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時,老老少少皆爭先恐後去報名。
凡是能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人,皆是高手,因為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來的,過五關斬六將的人。說明他們的詩詞儲備量很大,對於他們來說,一些常見的詩詞真是小菜一碟了。可是事情偏偏相反,在大會上,一些常見的知識點反而答得差強人意。
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百人團的選手,答得一塌糊塗。
原題目是: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長久」指的是什麼?
A、親情長久 B、友情長久C、生命長久
這道題的答案是 C、生命長久。可是,百人團卻有91個人折戟沉沙,紛紛落馬了。主持人和嘉賓很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首詞,年年被選入初中教材,是必背詩文,以及中招必考的篇目。我一直在初中任教,太了解情況了。
起初,闖關選手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答案,或許因主持人和點評嘉賓的沉默以及表情的凝重,他懷疑是否答錯了,於是重新思考,最後選對了正確答案。否則,則是92人答錯。百人團一次性貢獻91分,這可能是中國詩詞大會歷史上闖關選手單題取得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百人團最差的成績。
這道題有這麼難嗎?這首詞很深奧,很長很難背誦嗎?我們一起來看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歷來公認是中秋詞中的絕唱,自從它出現後,所有的中秋詞則黯然失色。南宋著名文學家胡仔說的更嚴重,認為此詞一出,其它的中秋詞皆廢。
確實千百年來,每逢中秋佳節,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這首詞。而詞中的最後幾句,更是安慰了世間多少天涯遊子。
蘇軾與弟弟子由一塊長大,情深似海。1074年,蘇軾因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要求調任到離子由較近的密州為官,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見到弟弟。
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令他更加思念七年未見的子由,於是蘇軾獨自一人喝酒賞月至天明,喝得酩酊大醉間,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開頭的小序已交代了時間,以及寫這首詞為的是懷念弟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句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都是即興遣懷之作。
似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其實是作者無處可訴衷情,只好與月亮說話,以排遣孤獨寂寞之感。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不曉得從起源至今,天宮有多少個世紀了?他嚮往天上人間,打算上去。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想乘風飛向月宮,但又擔心天宮太高,禁不住寒冷。暗指想回朝庭去,又擔心被排擠和打壓。
「瓊樓玉宇」出自《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不勝寒」也是出自典故《明皇雜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喝醉之後又起舞自怡自樂,影子隨形變幻,美得讓人懷疑不像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隨著時間在移動,月光照在紅色的樓閣上,穿過低低的雕花門窗照到了床上失眠的蘇軾。月色撩人,更加思念弟弟。
如果了解蘇軾的朋友一定知道,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都已超過100首。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足以可見,兄弟之情確實深如海,堅如磐石。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是反問句。明月不會有何怨恨吧?為何總是在分別之後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的一生總有悲傷高興、分別聚合之時,就像月有時圓有時缺,此事自古難以完美。
這三句寫出了自然現象以及人生的常態,最後上升到哲理,強化了主題,意境深邃曠遠,韻味無窮。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希望人人健康長壽活下去,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共賞明月。這是作者的強烈願望,也是對天下人的祈福!
這二句化用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對仗工整,意境深遠,化用了無痕跡又勝前人。是神來之筆,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流傳至今成了千古名句。
通篇讀下來,沒有晦澀的句子,也沒有高深的道理,為何如此之多的人沒有答對呢?
估計有些人讀詩詞是囫圇吞棗,只追求儲備量,字詞義都沒有弄懂,更別說主旨了。有些人只是淺嘗輒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待用時方恨少。
學問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容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只有本著認真求知的態度,發揚深入研究的精神,經過不懈努力,才能最終學有所成。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一定要努力繼承並發揚傳統文化。一個國家的滅亡,首先是從語言開始。我們初中學過的課文都德寫的《最後一課》,已經提醒了我們。
2020/10/11星期日 完稿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文學、易經,學的是六爻,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只允許轉發連結,凡是複製粘貼在本平臺或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否則以侵權起訴,我已經與維權騎士籤約了。
#中國詩詞大會#
#詩詞#
#每日一詩#
#一起來背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