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宗教誰為主(明清時有不上廟)
2023-10-22 14:53:35 2
宋以後古人的郊遊風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的「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中,寫了幾篇有關過去郊遊的文章。意猶未盡,接著寫宋元以後的風俗。
從自由奔放、毫無禁忌的先秦仲春之會,到講究精神享受、悠然見南山的魏晉「玄遊」,中國的郊遊風俗大興,以大唐王朝時代的熱情似火、不醉不歸的郊外「餐聚」為高潮。此後,郊遊風俗不再那邊那麼純淨了,被摻進很多世的約束的因素,賦予了很多社會功能。
(現代女性扮古裝春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以唐朝人來講,他們熱衷於郊遊是有原因的,除與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有關外,與假期多和上層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關係。
(北宋張擇端繪《清明上河圖》,局部)
到南宋時,清明節踏青已成為時人風俗,周密《武林舊事》中即稱,南宋人「寒食祭先掃松,清明踏青郊行」。
如果說北宋時的郊遊還有大唐體香的話,到明朝餘溫則消失乾淨了。
明清時期,唐朝人的郊遊盛景再也沒有重現過,作為古代中國「郊遊熱」興起重要標誌之一的上巳節,至此徹底衰落,上巳節主導的郊遊內容被完全揉合進了清明節裡。
「踏青」,這是從南宋時一直流行到今天的女性春天郊遊叫法。
(現代女性扮古裝春遊)
在仲春之後,平時不出閨門的未婚少女,就有三兩成群到野外遊玩的機會了,這就是「踏青」。踏青是女孩子春天開心的事情,老話說,踏青能讓女孩子心靈手巧,所以過去女孩子樂此不疲,結對成群出遊。有的農家女孩還會利用這個機會「斬青」,就是挑野菜。
但是先秦時並不忌諱的男女同遊,在踏青風俗中成了禁忌,可能受到南宋時流行的程朱理學的影響,出現了「少女不上廟、少男不踏青」的說法。意思是,女孩子踏青歸踏青,忌去寺廟裡玩,也忌團隊裡混進男性。
(現代女性扮古裝春遊)
為什麼會這樣?表面看是出於安全考慮,因為廟裡都是和尚,香客也是好壞難分,不經世事的女孩子容易受騙、甚至失身。那為什麼又要強調「少男不踏青」?這實是不希望男性與女性一起春遊。
說到這一點,大家就該明白了這裡面的意思了,是家長擔心已發育成熟的男女發生那種事情。真的發生了,問題就嚴重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女孩子以後還怎麼嫁人啊!
其實家長想多了。哪個女孩不懷春,哪個男孩不鍾情?春天是所有動物的繁殖季節,男女之心都是騷動的。如果兩心相悅,就算明著男女不在一起,總有辦法利用踏青機會相約的。
因為有「少男不踏青」風俗,明清時如果有少爺公子哥如《紅樓夢》中賈寶玉那樣混進女孩堆裡,會被指責不正經,沒家教的。
雖然有不少規矩,但明清時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會利用給先祖亡人掃墓的日子,來到郊外,體驗春光,享受春景。
(現代女孩子踏青)
墳墓多在郊遊,利用掃墓開展郊遊活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在明時的南方特別明顯。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中稱,北人重墓祭……南人借祭墓為踏青遊戲之具,紙錢未灰,履相錯,日暮,墳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
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後中國古人郊遊的活動內容變得多元化,趨於簡樸,體育健身運動受到喜愛:宋朝人喜歡蹴鞠(踢足球);明朝人喜歡打鞦韆,甚至將清明節稱為「鞦韆節」;清朝人更迷戀放風箏,還出現了清明節植樹的風俗。
(踏青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