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六區來歷(這是太原六城區名字由來)
2023-10-22 03:23:17 2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古稱并州、晉陽,也稱龍城,主城區由迎澤區、杏花嶺區、萬柏林區、尖草坪區、晉源區、小店區6個區縣組成,從這幾個區的名字上不難發現,太原是集「花(杏花嶺)、草(尖草坪)、林(萬柏林)、源(晉源)為一身的城市,難怪自古被美譽為「錦繡太原城」。
歷史上的太原一直是北方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太原城區隨著朝代的更迭,也經歷過數次變遷。自宋代新建太原城,將治所遷至唐明鎮(現太原羊市街一帶),經明清兩代擴建,太原主城區的雛形逐漸形成。新中國成立後,太原行政區域幾經調整,形成6區3縣1市的格局,今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六城區幾乎連城一片,人們在意識上形成「城六區」的概念。
太原城六區的名字,源於歷史,傳承了文化,也展示了新太原城的風貌,一起來看看太原城六區名字的由來。
迎澤區
「迎澤」一詞廣泛運用於太原的地標,有號稱「三晉第一街」的迎澤大街,過去太原最大的城市公園「迎澤公園」,山西較早的星級賓館「迎澤賓館」,汾河上最早建設的橋「迎澤大橋」等。過去不時聽到人們對「迎澤」一詞的討論,是為了迎接毛澤東主席來太原視察,其實真正「迎澤」一詞來源於太原古城門-迎澤門。
明王朝建國伊始,為了防止殘元勢力南下,加強中央集權,將各地的軍權掌握在皇室手中,朱元璋先後將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冊封為王,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駐節太原。
晉王封藩後,在宋城的基礎上,向北、南、東三面擴展,擴建太原城,設八門,東曰宜春、迎暉,俗稱大東門、小東門,西曰振武、阜成,俗稱水西門、旱西門,北曰鎮遠、拱極,俗稱大北門、小北門,南曰迎澤、承恩,迎澤門的位置也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大南門,而承恩門就是2021年修復的位於五一廣場的首義門(辛亥革命後改名首義門)。
迎澤、承恩之名來自於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歌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於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迎承南風的恩澤。於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迎澤區的名字,便來源於此。
杏花嶺區
「杏花嶺」一詞也來源於明朝,晉王不僅擴建了太原城,還建造了一座龐大的晉王府,現在太原的很多街道名字都是源自於當時的晉王府,南華門、東華門、西華門是曾經晉王府的門,而東肖牆、南肖牆、北肖牆和西肖牆則是宮城的外城牆。「杏花嶺」則是晉王府的私家花園,栽有大量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得名杏花嶺。
現如今的杏花嶺雖已沒了杏花香(日軍侵華砍伐),昔日的輝煌的晉王府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明王朝給太原城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城內的許多建築和地名也與明王朝有著深厚的淵源,晉王七子的七府營(緝虎營),五子的寧化府,太原地標永祚寺雙塔,太原鐘樓街,還有很多與明代府衙有關的街道北司街、察院后街,按司街、縣前街、都司街、鼓樓街等,這裡是太原城的歷史,而「杏花嶺」則是這座城市的記憶。
萬柏林區
2022年4月,太原經歷了一波疫情,萬柏林區因防控需要,在區交界處路口設立圍擋,防止疫情外溢,網友戲稱這是設立了「柏林圍牆」。
很多山西人,甚至生活在太原的外鄉人都會把「萬柏(bai)林」錯讀成「萬柏(bo)林」。
萬柏林區地處汾河西畔,民國時期,統治山西38年的「山西王」閻錫山令人在這裡種植了數量可觀的柏樹。
尖草坪區
尖草坪區舊稱為北郊區,北郊區多為荒地,野草叢生,以菅(jian)草最多,但由於「菅」是生僻字,人們習慣寫成尖草,所以就稱這一帶為「尖草坪」。
晉源區
山西古稱晉,晉國之名即源於晉水,晉源區地處晉水源頭,故名晉源,晉水指的是晉祠難老泉,這裡曾經是晉陽古城的所在地,自堯帝在此築唐城,一直到宋代以前,這裡是太原府治、并州府、太原郡治所在地。
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曾數次攻打晉陽城,均未攻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再次「議徵太原」,攻打數月才攻破晉陽城,宋太宗因為晉陽城久城難下,覺得此地民風彪悍,「盛則後服,衰則先叛」。趙光義痛恨晉陽城軍民的抵抗,又擔心晉陽城作為「龍興之地」再出幾個皇帝,所以下令燒毀晉陽城,並引汾河水、晉水衝灌晉陽城,這裡有很長時間沒有人居住。
小店區
因小店村而得名。北宋毀壞晉陽城後,在汾河東岸新建了平晉縣城,這裡經汾河渡口可通往晉陽故城的要地,初有小片客棧,後商賈匯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稱小店。明嘉靖《太原縣誌》載:「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達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