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地方中秋的習俗(民間有哪些有趣的風俗)
2023-10-22 01:17:36
每當中秋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就會想到蘇軾的詞「明月幾時有?」,詞的最後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詩人借著中秋節夜晚的圓月,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寄託了共享一輪明月的情懷。
今年中秋節的時間是10月1日,和國慶節是同一天,想必很多人早已經都歸心似箭 。在這個寓意團圓的傳統節日裡,人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和家人一起共度良宵。
建國之後這種現象一共出現過兩次,即1982年、2001年時,中秋與國慶便在同一天,而2020年中秋節,同樣是中秋、國慶雙節同慶。
在這個舉國歡慶的團圓佳節到來之際,大家除了應該期盼團圓,以及品嘗豐富多彩的美食之外,還應該多了解一些有趣的中秋習俗。
第一、「拜月」「拜月」顧名思義就是祭拜月神,這種習俗源於古老的祭月儀式,古代先民以此表達對月亮的崇敬。
每當秋季來臨時便會祭月,祈求能夠風調雨順、人畜安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古老的祭月節,而中秋節的起源之一,便是祭月節。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中秋祭月逐漸演變成了中秋拜月,隨著時代變遷最終確定為「賞月」。
早在唐朝時期賞月風俗便十分流行,詩人們曾不遺餘力地用詩文去吟風誦月,李白的《靜夜思》就是著名的「賞月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被譽為詩聖的杜甫,也不甘人後,他創作了《八月十五夜月》詩云:「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知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種對月把酒言歡的習俗,在北宋時期蔚然成風。
現如今的「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 等古蹟,便是古代拜月、賞月習俗的體現。
在現代人的眼中,月餅只是一種普通的糕點,並且只要想吃就能隨時買到。但是大家知道嗎?月餅作為一種與月亮形狀相同的食品,早在隋唐時期便已經出現。
咬一口圓月一般香甜軟糯的月餅,不僅嚼在口中還甜到心裡。俗話說: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在中秋節夜晚降臨之際,一邊觀賞著天上又圓又大的月亮,一邊吃著又圓又甜的吃月餅,不僅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而且也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團圓情節。
據史料記載,「月餅「一詞,最早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後來人們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沒想到這兩種習俗正契合中秋團圓寓意。
在中秋節到來的這一天,無論南北都有這兩種習俗,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第三、「觀潮」八月十五中秋夜月亮又圓又大,如果能夠站在岸邊遠眺一輪明月,那麼不僅可以烘託節日氣氛,而且可以將中秋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
「觀潮」是一種流行於浙江杭州,以及嘉興地區的中秋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有大潮,漲潮時浪濤排山倒海氣勢十分壯觀,素有「天下第一潮」之稱。
南宋時期觀潮習俗更為興盛,周密曾作《觀潮》詞:「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蘇軾也曾在詞中寫道:「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
第四、「燃燈」在湖廣一帶,時至今日在中秋之夜,依然有燃燈以的古老風俗,人們會用瓦片疊塔並於塔上燃燈。
《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有:「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並且在「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從這段話中就可以詳細地了解到,中秋燃燈的習俗不僅規模盛大,而且也獨具南方人過中秋的特色。
結 語實際上關於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完全可以用豐富多彩或琳琅滿目來形容。筆者認為這些以月亮為核心的習俗,都是歷朝歷代習俗文化中的突出代表。
每一個習俗就是一個文化符號,當數不清的文化符號聚集在一起時,便塑造了中國人難以割捨的團圓節。現如今中秋節依然十分流行,皆因那一份內心深處的思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