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的由來)
2023-10-22 09:55:26 1
為什麼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有人說,這是用來紀念屈原的,有人說,這是古代的祭祀傳統。
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傳統認為陰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的說法,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了端點的端陽之時,因此,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種日子惡疾瘟疫容易四處泛濫,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在這一天集體拜神祭祖,祈福闢邪。然後演變成以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還有一個傳說,它是源自於自然天象的崇拜,它是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的,仲夏端午 蒼龍七宿飛升與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如《易經,乾掛》裡面的「飛龍在天」,端午節那天正好是飛龍在天之日,龍以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之中。
由於這一天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所以這一天,人們便要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佩戴香囊等等一些驅邪闢邪,用來保護身體健康的東西,再到後來,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又投江自盡了,正巧和那個惡月惡日的端午節是一天,所以,楚國的百姓都非常的傷心,紛紛呢,就跑到汨羅江邊去弔唁屈原
漁夫們那就划起了船槳,在大江上來回遊船打撈屈原的屍體,而另一旁的人們就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米飯等等,豆子好多食物就丟進汨羅江裡,當時人們認為魚,龍,蝦,蟹吃飽了以後,他就不會再去咬上官大夫屈原的身體了,這樣屈原就保全了自己的身體,人們向江裡面倒雄黃酒,認為雄黃酒可以把家裡面的蛟龍水獸嗯給他藥暈了,防止他們傷害上官大夫屈原,再到後來,百姓又有人怕飯糰被水泡散了,所以當時人們就用粽葉,就是棕樹葉子包住了飯糰,然後外面又纏上彩色的絲線,後來就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由於上面這些因素,再到後來,每到每年的陰曆五月五日,便有了紀念上官大夫屈原,還有就是這個五月五日的上古祭祀,綜合在一起就有了現在的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葉,掛菖蒲嗯,身上佩戴香囊等等,地方不同也有不同的細節差異,趨利闢邪,保健身體這些方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2006年五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九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你有沒有更多的端午節的故事請在評論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