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所有私人博物館(最大野生民俗博物館)
2023-10-24 09:23:30 2
從浦東惠南的新家出發,乘上地鐵一小時後,60歲的陳國良推開了「木蘭花閣」的門。「木蘭花閣」是個舊貨倉庫,位於浦東航頭鎮一個工業園區裡。
灰塵顆粒在昏暗的光線下跳動,陳國良輕咳了一聲,俯身端詳琳琅陳列的舊物。老舊的樟木箱、幼兒三輪車、60年代色彩繽紛的餅乾盒、弄堂口的撥盤公用電話、還有一臺國際飯店同款的投幣式留聲機……穿梭在這個遠郊的舊貨倉庫中,第一次前來的陳國良沒有感到陌生。輕輕拂去打字機上的積灰,指尖觸碰按鍵時,古老的零件發出「咔噠」聲響,思緒被拉回現實,陳國良有點想家了——曾位於虹口提籃橋區域的老房。
「鬼才店鋪,像探險」、「神奇的古物倉庫」、「全上海最大的『野生』民俗博物館」、「黑漆漆的,膽小誤入」,網友們的評價給「木蘭花閣」舊貨倉庫戴上了層層神秘面紗。但對於陳國良來說,這裡是回到童年的時光隧道,「很熟悉,很親切,很難在上海其他地方看到這麼多久遠的生活痕跡。」
應有盡有的「家具王國」
隱匿在浦東航頭鎮某工業園區裡,門口橫七豎八堆雜著種種舊物的,正是傳說中的「木蘭花閣」。店門不大,甚至沒有店招,兩扇鏽跡斑駁的門板放置左側,雕花精細的鋪首跟門環透著些落寞,門上一行「公元1986年」將時光帶回30年前。
沿著兩堆雜物中闢出的一條不足半米的小逕往裡走,穿過玻璃門,更是別有洞天——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由上百隻老式餅乾盒堆成的「牆」,鏽跡斑斑但豔麗依舊,根據鐵盒上「金雞餅乾」、「百花餅乾」等醒目招牌推測,這面牆上的老物件距今已有60年之久;兩側,舊樟木箱、皮箱層層堆疊,高聳近6米,有些保存良好,漆面油亮,花紋雕刻清晰可鑑;有些箱子的四角已嚴重磨損,原本金黃色的鎖扣在時間的摩挲下演變成了包漿深厚的暗棕紅;眼前,碗盤杯具等舊日用品琳琅陳列在舊碗櫃與電視櫃中。
進門處不到十平米的空間汗牛充棟,沿著右手邊陡峭的樓梯向上,灰塵與黴菌的氣息撲面而來,更大的舊貨倉庫浮現眼前。幾十排八仙桌上下搭成貨架,成千上萬風格迥異的舊物悉數擺放於桌面上,小到玉石、瓷器、泥塑、木雕、字畫、鉛筆盒,大到藤椅、板凳、落地鍾,還有各式舊相機、撥盤電話機、手提電唱機等稀奇玩意,品類之多不勝枚舉,一眼望不到頭的陣仗、狹小擁擠的過道和四處落灰的懷舊氣息讓拜訪者有誤入時空迷宮之錯覺。
據木蘭花閣的店主孫妙洪介紹,在這一方2000平方米的倉庫中,存有10萬多件舊貨,大部分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老物件,品類很雜,幾乎囊括一切生活用具,「所有你能想到的,應有盡有」。
孫妙洪今年62歲,記者到來時他正忙著搬一個舊書櫃,破舊的汗衫在精瘦體格的襯託下顯得松松垮垮,灰白頭髮上兜了不少蛛絲,皮膚黝黑,樸素的外形與刻板印象中穿戴山青水綠的古玩店老闆大有不同。
孫妙洪擦拭雕花木板上的灰塵
據他介紹,孫家三代均是做舊貨買賣生意,最原先在城隍廟擺地攤,後在東臺路開設店面,待其拆遷後,搬到現在這間位於航頭的倉庫,收集的老物件也從古玩圈最常見的玉器、瓷器、字畫擴展到木器、家具、百貨家具,最後則是「無貨不收」。父親年邁、兒子年幼,倉庫中大部分的貨物都是孫妙洪駕著拖車搜尋零散分布於上海各個角落的老物件,輾轉三十多年,積攢下了現在的「舊家具王國」。
舊家具喚醒老人的童年記憶
陳國良注意到這間舊貨倉庫,源於抖音上的一張照片。圖中,身著藍色布衫的孫妙洪置身倉庫中,被整牆的舊樟木箱、桌椅層層包圍,五六十年代的器物散落一地,斑駁舊物中的熟悉感立刻擊中了陳國良,「這都是我小時候家裡用的東西,老屋拆遷後,再沒看到過了。」
記者了解到,陳國良是土生土長的老上海人,以前家住虹口區提籃橋區域,因年輕時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家具、稀奇物件較多,且自己愛好收藏,器物的數量也隨年增長,鼎盛時期更是堪比小型博物館。
即便是再心愛的東西,也有說離別的一天,有時,離別是徹徹底底的。2021年,北外灘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啟動,陳國良依然記得拆遷通知下達那天情形,鄰居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總算可以告別拎馬桶了!」歡喜之餘,環顧滿滿當當的家具器物,他有些發愁,「全部帶走不現實,可都不捨得」。最終,他只能將較為貴重的一部分家具轉移至新家,其餘的便隨著老房一同消失在拆樓機的巨響中。
更多時候,離別是悄無聲息的。直到看到木蘭花閣倉庫房梁上的一排兒童三輪車,陳國良才回憶起自己童年時,父親託人從國外帶回來的兒童車,「跟這裡的舊車很相像,不過我那輛是飛機形狀的,當時全上海都沒幾輛。小時候我騎著那輛車去外灘,大家都圍過來看,特別新奇。不過忘記是什麼時候,這輛車就不見了,很可惜的。」
陳國良年幼時騎著三輪車與父親遊覽外灘
木蘭花閣懸梁上的老舊兒童三輪車
勾起美好回憶的還有倉庫角落裡的一臺落滿灰的留聲機,將其擺正後,陳國良掏出手機拍了張照,臉上露出老友重逢般的喜悅,滔滔不絕起來,「小時候跟父母去國際飯店吃飯,桌上就放了這樣一臺投幣式留聲機,當時我還小,纏著父母要了很多零錢,一個勁兒投幣,多稀奇呀,我特別喜歡。不過長大後再去國際飯店,好像就沒看到過了。」
「老家具歷經風雨到你手裡,靠的是緣分」
木蘭花閣收集的舊物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上海老城廂、老弄堂、舊改基地等,陳國良生於斯長於斯,與這些舊物產生羈絆並不足為奇。在孫妙洪的印象中,舊家具的賣主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或是經歷了舊改拆遷,又或是換了新居要搬走,原本的家具沒地方安置,只好出售。一併生活許久的家具說賣就賣,真的捨得嗎?「肯定不捨得啊,」他嘆了口氣,「老人也想把家具保存下來,但有諸多不便,或是子女不喜歡,有什麼辦法呢?」
一邊是被迫與老物件們分離,一邊是偶爾夢回縈繞的鄉愁,生活條件好轉的同時,陳國良發現,過去的痕跡越來越少了。因而,得知舊貨倉庫的存在後,他馬不停蹄趕來了。
像陳國良這樣在木蘭花閣找回童年、青年記憶的顧客,並不是少數。孫妙洪坦言,大部分來逛倉庫的老年人,心態都與陳國良相似,「生活變好之後,人們就想著來我這找找看,把以前擁有的再買回去。」
這也是孫妙洪廣收舊物的初衷,「二手貨生意很特殊,不是顧客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他堅信,有些別人瞧不上的物件,可能就是某個顧客一直在尋找的,「我將其收回來,其實就是幫別人代為保管。老家具歷經這麼多風雨到你手裡,靠的就是緣分,我何不做牽起這份緣的人?」
不過,孫妙洪也注意到,隨著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改造完成,近年來收到的老物件沒有以前多了,「老房子都改建得差不多了,以後只會越來越少。」這些舊家具未來會去向何處?孫妙洪自己也不清楚,「我能做的,就是守好這個倉庫,等著有緣人來把它們帶走。」
傍晚五點,夕陽斜照。孫妙洪走出木蘭花閣,關閉電燈,鐵門關上的瞬間,數以萬計的老家具重歸黑暗,在奔騰不息的時間長河中,默然靜立,回望上海往事。
欄目主編:周楠
來源:作者:沈思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