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夜嗎(臘月廿三小年到)
2023-10-23 16:55:14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1月25日,轉眼間「小年」已經到來。而這一天的來臨,也在提醒著人們,未來一段時間可有得忙碌了。祭灶、掃塵土、準備年貨、洗浴理髮……家家戶戶忙前忙後,就是為了能夠過個好年。而等忙碌過後,農曆新年也近在眼前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一般在臘月廿三或臘月廿四。一般來說,北方地區的人們在臘月廿三過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而在小年的這一日,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祭灶了,也就是祭祀灶神。
民俗專家劉孝昌
「舊時成都人祭灶,一般選在臘月廿四日。那個年代,人們要生火煮飯,所以每家每戶都有灶,只是形狀大小不同。有灶就有灶神,灶神信仰也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描述中,祭灶還衍生出了一項有趣的習俗,那就是——吃灶糖。
民間祭灶,百姓對「衣食有餘」追求的反映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下一首《祭灶詩》,描述的正是小年時節,人們祭灶的景象。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中有載:「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古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以前成都的人家,在灶的牆壁上,還貼一張大小一尺見方的灶神的像,在神像上面右邊是灶神公公,左邊是灶神婆婆。」
民間俗語有云:「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劉孝昌解釋到,根據民間傳說,過去每家每戶的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來,保護和臨察這家人所行善惡的神仙。「那個時候就時興對人間善惡,實行監督檢查。看這一家人在這一年裡做多少善事,又做多少惡事,灶神爺都就要一一記住,到每年的臘月廿三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的灶神就要上天去,給玉皇稟奏一年來這家人的所作所為。」而祭灶,便是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
想要安穩過個好年,那自然要想辦法,讓灶王爺上天后「只言好事」。於是,又甜又粘的灶糖,成為了祭祀中供品的選擇。
糖瓜粘 讓灶王爺上天「只言好事」
糖瓜(圖源網絡)
「二十三,糖瓜粘。」這句俗語,說的正是小年中人們吃灶糖的習俗。意為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糖瓜粘性強,還能把灶王爺的嘴巴粘住,讓他說不出話來。
白麻糖(圖源網絡)
劉孝昌回憶到,以前成都人祭灶,主要供品只有兩種,一種是白麻糖和芝麻果子;另一種是灶馬、灶訴。「為什麼要供白麻糖這樣東西?且這幾天不能叫白麻糖,因用來祭灶作供品,要改口叫灶糖。而白麻糖是粘的,很稠。灶神老爺吃了之後很甜,很舒服,還能把灶神老爺嘴巴粘住,在天上給玉皇大帝稟報的時候就說不出話來,灶神老爺就不說壞話了。」而灶馬,指的是灶神爺上天時,所乘坐騎吃的馬料,是用一張巴掌大小的新津草紙折成小包,裡面裝著幾顆胡豆、豌豆和幾節穀草。
劉孝昌還講到,過去成都祭灶,大多是由家中婦女來操辦。「祭灶前先把灶臺抹得乾乾淨淨,還跟娃娃說不能弄髒,連灶膛裡的餘灰也掏得一點不留。」有時這邊奶奶跟媽媽正忙著,那邊娃娃們早就盯著大人們買的白麻糖。趁大人還沒把酒水倒好,娃娃的小手悄悄的伸到盤子或碟子裡面。等大人們擺弄好物件,要把灶臺裡面那盞燈點燃的時候,轉眼間盤子裡面的白麻糖、麻圓果子已經沒有兩顆了。
「此刻娃娃們一個個吃得笑眯眯的,嘴巴都張不開。站一旁的奶奶心想:怎麼辦,還沒向灶神老爺祈禱,敬神的灶糖就沒有了。只有先向灶神老爺鞠一躬,低聲道:『灶神老爺,娃娃們不懂事,不要見怪,將就了』。」說到此處,劉孝昌也笑彎了眼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