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哭到撕心裂肺的句子(張愛玲人生自守)
2023-10-12 09:53:14 2
01
我很早便讀過張愛玲的《金鎖記》,錢鍾書的《圍城》甚至於蘇青的《結婚十年》,但那時完全是活脫脫的生讀,不懂其意深更無閱歷來感同。也不知當時是如何讀下去的,總之還就是讀完了。
記得張愛玲在《金鎖記》的開篇有段月亮的白描,印象深刻。倒不是記住了文字,而是記住了白描所鋪展開的畫面與意向感。那是一輪鋪在天空的滿月,發著被油浸潤過的白紙似的淡黃色的微光,四下很靜,那人倚在窗邊抑或站在庭院,惆悵的望著那輪月。
02
聽聞過張愛玲名字的人,大約知曉的,首先是作家的身份。關於她寫出來的那些名言,諸如「出名要趁早」、「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蚤子」。
其次大約是她與胡蘭成,她曾經在分手之際寫給胡蘭成一封信,信中淡淡的說道「我已不愛你了,你是早已不愛我了.....」並附上了她當時的十萬元稿費。我曾嘗試著以有限的人生閱歷去理解這件事情,對於張愛玲來說,錢或許是她對於胡蘭成最後的一份愛,而絕非當今意義上男女離婚之時的過錯彌補。
但她其實有一個十分之顯赫的家世。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倫,祖母則是近代史上名臣李鴻章之女。所以她會在文章中寫到自己年少時站在滿清遺老面前背著「商女不知亡國恨」,所以在她的小說中,無論是以大家族為背景還是以香港的亂世為背景,你總能感受到那種封建似的灰暗籠罩著。
03
《張愛玲傳》讀了三分之一,一直覺得寫作之於她,是一條無可所選的道路,在那樣的民國亂世中,這是一種無他所選的相互選擇。我不知道如果她當時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從此後世的我們是否還會知曉「張愛玲」這個名字?
她有過短暫快樂又富裕的童年,但爾後的路卻是隨波逐流。父親和母親在她童年時離婚,她和弟弟起初與父親一起生活,後來因為父親姨太太的緣故,她被父親關禁閉,逃出來後投奔母親。
留法歸國的母親給她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但這扇窗戶也令她痛苦。她與母親的關係也並不見得好,多年後母親在異國去世前希望能見她一面,亦是被拒絕。
在她的文中,與她好的,是自己的親姑姑張茂淵和外國好友炎櫻。成名後在上海的那些年,她和姑姑住在一起,離開大陸時,她亦與姑姑約定,不寫信,不往來,"人生自守,枯榮勿念」。
04
家庭關係從某種角度會映射出成年後與社會的關係,張愛玲成名後,給外界留下的印象也是「怪的」,比如明明在家,也不會接電話,不會開門,不會輕易接受不預約的拜訪。喜歡的人就是喜歡,不喜歡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勉強的。
這種「」怪「」的個性大約來源於童年時期的被迫以及青少年時期物質窘迫後的一種洩洪似任性與灑脫,因為終於可做自己了,可以有能力去做自己了。但這不免又陷入了另一種「做自己」的怪圈。
不可選擇的成長人生引領著她走上的是一條幽微之路,她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以從小成長的封建家族為灰暗基調,在民國亂世真實人性的侵染下,形成了對這世道的獨特「張氏」色彩,我以為是一種不可被這世界的好深沉感動的冰冷和沉默,不屑與之爭,不配為之感動。
她真的是一個很少被感動的人,一生中是否可有被熱淚盈眶的時候?一生中是否又有痛哭流涕的時候?
讀寫張愛玲的生平時,我常常想像著那些畫面,她或高傲或冷淡或不屑,只有與姑姑和炎櫻在一起時或可放肆大笑。我覺得甚至於與胡蘭成在一起或分手,已沒有大喜大悲之情。
05
《張愛玲傳》的作者用很學術的角度分析過張愛玲寫作的技巧性,總結起來有兩點。
關於小說的宏觀架構,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張愛玲的人生也算豐盛,但從人際關係和精神交往上,我認為是寡淡的。我淺顯鄙博的認為經歷不同的人和事物對作家來說是極其有必要的,尤其是那些苦難的令人精神有極大觸動的事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張的經歷概括起來則是少時的上海與香港兩地讀書時光,成名後的上海時光以及離開大陸後在香港和美國。
生活始終與人是離不開的,但張愛玲勝在她有極其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敏感的心思及發散性的靈感。所以縱使沒有跌宕起伏的與他人間的人際互動,但她以有限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為藍本,依舊為我們奉獻了許多引人深思的故事。
06
《小團圓》據說是自傳,《白玫瑰紅玫瑰》中的嬌蕊原型據說張愛玲是見過的。就連《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有一說原型為英茵。
與嚴歌苓的體驗式寫法不同,張愛玲未必是深入經歷過她筆下的每一例悲劇,也未必深識那些人,或許只是聽說了一些片段,憑著細微的觀察,憑著對故事整體架構的搭建和流暢精準的文筆,為我們寫出了那些故事。以她的個性,我也覺得她絕不會去深交筆下的主角原型們。
從這一點上,我是欽佩她的,僅僅用自己的心思就構建出一個宏觀的格局。寫小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於,它就像建築房屋一樣,一定是需要有宏觀框架的,而且這架構需要符合搭建的邏輯。這種宏觀的搭建,一定是對時代、背景、行業、環境有深入的了解,對大格局有把控有經歷才能去營造和奠定的。
以有限的人生經歷寫盡了微涼且無限的人性,沒有經歷過很多人卻似乎又看透了很多人。
07
據說張愛玲在香港讀大學時酷愛讀英文書,她那時大約已開始計劃用英文寫作。據她姑姑說,拿到一本英文書就會讀下去,哪怕是英文版的工科書目也老老實實的硬讀下去。
香港被侵佔後她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去做學生志願者,在照顧傷殘士兵時,也是在夜晚躲在一處默默讀書。也應該是在那時,她打下了極其深厚的英文寫作功底,雖然後來的在美國用英文寫作並未成功,但畢竟是能夠做這件事情的。
如今我是愈發覺得,下筆如有神是在胸中有丘壑的前提下,無論做什麼單單憑藉一些小聰明,是無法持久的。唯有老老實實的去做了,才能夠有可能做好,時間花在什麼地方,最終它們是可以證明的。
張愛玲的文字有許多場景是直接可以用來做劇本的,她也很擅長使用意向來渲染基調和氛圍。這是張氏特色,這當然是離不開她自己的努力,她或是有天賦的,但更多的還是胸中有丘壑,她將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於是她最終能去做這件事情。
08
她離開大陸後與美國作家賴雅在一起,某段時間亦是過得清貧,寫作是她日常的工作,亦為生活從美國去香港寫電影劇本,亦在賴雅中風之時沒有回沒美國的路費而萬分窘迫。
她在上海早已成名,但到美國依舊回到了過去未能獨立生活之時的窘迫,我無法理解與想像她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她只是在不停的寫,不停的寫,一個人在寫作這條路上描繪出漫漫無邊的幽微人性。
凡此種種,我好似亦能明白「人生自守,枯榮勿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