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 翻譯成現代文(故太公望封於營丘)
2023-10-08 05:57:21 1
《古文觀止》卷五史記選文,迄今最感艱澀的要數「貨殖列傳」(節選)一文了。
最難的這句是「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其中的「之」字和「徵」字,真令人費解啊,倘若要細細說明其中的彎彎繞繞,要寫很多字,這裡就不說了。
其次讓我費解的是「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這句話,意思也許不難明白,但要分析好這個句子的結構,殊非易事。此處亦不表,以免因為囉嗦被嫌棄。
今天要說的是「故太公望封於營丘」這一句。句子結構比較簡單,只是,其中的「故」字,卻似乎和平常的不太一樣。
完整的一段話是這樣的: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xì)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qiǎng)至而輻湊。
先注釋:
太公望,即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其先祖被封呂地,故以封地為氏;文王出獵,遇於渭濱,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曰太公望;
封,動詞,爵諸侯之土也,被分封;
潟滷:潟,滷也,顯然是同義連文,即鹽水浸漬;
極,動詞,窮究;
則,連詞,那麼…就;
繦,名詞,錢貫也,此處名詞作狀語,像錢串一樣;
輻,名詞,輻條,此處名詞作狀語,像輻條一樣;
大致可譯為(「故」不譯):故姜太公呂望被分封在營丘,土地被鹽水浸漬,百姓稀少,於是姜太公勸勉百姓致力蠶桑織造,窮究技巧,流通魚和鹽,那麼(四方)的人和物就歸向齊國,像錢串一樣紛至,而且像輻條一樣聚集。
那開頭這一句「故太公望封於營丘」的「故」字是什麼詞?起什麼作用?怎麼譯呢?
中華版和上古版把「故」作連詞,譯為「所以」。但是,「故」作連詞,除「所以」外,還可譯為「於是」、「因此」等。倘若我們譯為「所以太公望被封在營丘」,這不就與後句「於是太公勸其女功」重複了嗎?所以不妥。
嶽麓版把「故」作形容詞,譯為「從前的」。從文義上講,確實是通的,但其實,這裡譯作「過去」更加符合文義。可是,如果譯為「過去」,似乎更應該用「昔時」這樣的詞才對啊,沒必要用「故」字。所以,也不妥。
先查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P183註:連詞,用在句首,表示換一個話題,前後語義只有鬆散的聯繫,一般可以不譯。
我感覺還是解釋得不夠貼切。既然是連詞,又說只有細微的聯繫,那我們普通人怎麼能體會到這種差別呢?
再查韓崢嶸的《古漢語虛詞手冊》,P120註:故,語氣詞,通「夫」(同部),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議論。因為沒有上文或相因的句子,所以不能把它當作連詞看,不必翻譯。這樣解釋就清楚多了:首先告訴我們為什麼通「夫」,因為同部;其次,既然通「夫」,就是發語詞;因為是在名詞前,所以,可更精確認定是不完全發語詞,譯時可加「那」或「那個」,也可不加。
有時候想,學一字有一字的進步,舍一字有一字的損失。倘若今天不去查字典,可能就只知道「故」字作連詞,譯為「所以」,永遠不知道「故」字還通「夫」字。
1932年胡適在北大畢業典禮上作演講,他說:「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副詞,徒然地,白白地)捐。」是啊,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