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獨山水司樓為什麼要拆掉(家安顏)
2023-10-29 04:08:50
中國網1月17日訊 住房,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容身之所,更被賦予了「家」的寓意。
近年來,為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和幸福指數,獨山縣持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農村自建房、移民安置房建設,基礎配套設施進一步夯實,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得到了質的飛躍,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目前,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6.01%,商品房銷售登記面積49.77萬平方米。
改善民生做好棚改必答題
如今,行走在獨山縣城,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四通八達,一個個商業新區拔地而起……
「以前獨山最高的樓房就是汽車站旁的南方大酒店,只有12層,縣城裡都是一兩層的自建房,破舊老化,環境衛生更是髒亂差。」做了十幾年環衛工作的李水仙回憶道。多年來,她積極投身獨山縣創衛工作,也一路見證著獨山的變遷。
近十年來,獨山縣加速推進房地產開發項目,全面實施棚改工程,建成了中央城、盛源國際、溫泉城、小上海、福林銘城、城市之星等小區,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金盾大廈、京都國際、溫德姆酒店等城市建築成為獨山新地標,20層以上高層建築從2棟發展到88棟,舒適靚麗的樓房取代了低矮破舊的平房,百姓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過去的獨山,房屋密集,雜亂無章,居住條件落後,自從開展棚戶區改造後,我家作為回遷戶,搬進了高樓,空氣好,光線好,小區有綠化帶、健身區,周圍生活娛樂設施齊全,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了。」說到棚戶區改造給當地百姓帶來的變化,曾經居住在糖酒公司旁的市民羅紹營感受最為深刻。
回想以前自己一家與父母、兄弟姐妹「蝸居」的日子,羅紹營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如今,我和以前的好多鄰居都住進了高樓,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檔次,我們的安居夢實現啦。」
改變舊貌 圓夢新居得民心
「作為外地人,選擇在獨山就業,最嚮往的就是不為住房發愁。」居住在環西大道安置區的戴勝信是縣新聞傳媒中心工作人員,他表示,獨山縣積極幫助像他這樣的外地職工解決好住房問題,讓他們沒有了客居他鄉的感覺,反而多了一份家的溫馨和安居樂業的踏實感。
除了讓外來職工到本地就業有了歸屬感之外,獨山縣還加大了下崗職工及低收入困難群體的住房保障,真正將保障性住房政策普惠弱勢群體,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
趙履林是一名下崗工人,早年離異的他一直居住在老國資公司宿舍,簡陋的房間和雜亂的居住環境讓年事漸高的他越發不能適應。當保障性住房政策出臺後,他高興極了,因為他完全符合申請條件,於是2014年他提出申請,很快就搬進了三橋安置區內,整潔嶄新的房屋,獨立的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圓了他安享晚年的安居夢。
「像我這樣的困難群眾能享受到這樣的優惠政策,太暖心了,相比以前,現在生活穩定了,安定下來過日子的感覺真好。」趙履林有感而發。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工程成為了政府的工作重點。對此,獨山縣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服務民生、服務發展的頭號工程,切實改善住房困難群體的的居住條件,在2008年至2015年期間,開工建設保障房8461套,其中,普通公租(廉租)房4398套,教師公租房1403套,衛計公租房488套,環衛公租房60套,工業園區公租房1679套,公租房與生態移民整合項目433套。
改換新家 搬出大山笑開顏
花園民居,灰頂黃牆,錯落有致,綠樹成蔭。走進經開區鄢家山花園安置區,一棟棟整齊別致的法式小洋房依山而建,線條分明的黃色外牆在陽光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一條條瀝青鋪設的小道入區入戶,家家戶戶樓前的小花園青翠欲滴……
「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綠樹環繞,交通方便。專門的活動室、生活超市、健身器材,讓我們對未來生活有了美好的期盼。」說起現在居住的新環境,安置區裡的村民喜笑顏開。
易地扶貧搬遷讓來自旗山村的貧困戶饒紹榮看到了希望。他回憶說,以前房屋破舊,住得差,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一年前,隨著百泉鎮旗山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他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他和同村許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成了鄰居,還就近找到了工作,可算是安居樂業了。
而在縣城南面的堯梭花園安置區,剛從擺羅村搬遷至此的貧困戶蒙正榮正興高採烈地打掃衛生,緊鑼密鼓地搬家只為了能在寒假前,給在外讀書的孩子們張羅出一個溫暖的家。
「以前住在偏遠的地方,出行不便,吃水困難,看病更難。」蒙正榮說,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去年12月,他搬遷到堯梭花園安置點,住進了新房,小區裡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方面,孩子們回家方便得多了。
如今,安置區內每天都會迎來喬遷之喜,大家熱火朝天地布置著新家,期待著美好的新生活。近年來,獨山縣充分尊重群眾意願,通過做好「公司(鎮村)+三地+產業」,盤活三地、搭建移民就業服務平臺、用活「黨建+移民」社區管理機制,實現搬遷省心、就業安心、居住舒心,真正讓貧困戶實現了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目前,全縣先後規劃建設了井城花園、鄢家山花園、堯梭花園、麻尾餘家灣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3152戶13688人(其中貧困戶2611戶11227人)搬出大山,過上了幸福生活。
改造新裝 唱響農村幸福歌
1月11日一大早,影山鎮翁奇新村的村民楊德順,騎著摩託載著幾箱方便麵和飲料回到自家新開不久的賓館,為客人的到來做好準備。
楊德順原來住的房子就是兩層磚混樓房,已經有十來年的時間。2017年,當地政府將該村作為影山鎮發展旅遊產業的核心區來打造,村裡近百戶人家的房子都穿上了「新衣」,木質結構的外牆裝飾將沿線一帶的農戶房屋變得風格統一而且充滿特色,看著自家新房不花一分錢就立馬改頭換面,楊德順一家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獨山縣圍繞做「特」城鎮,堅持「一鎮一特」的發展原則,指導各鎮完成「531」新村建設規劃設計,啟動新村建設點14個,完成了1007戶小康房規劃建設。麻尾、基長、影山、上司、下司、玉水6個鎮已完成鎮區風貌改造,一個個獨具明清、紐西蘭、布依族、水族等風情的特色小鎮展現在人們面前。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家房子被裝飾一新後,我們這批年輕人不用外出務工,就可在家自己經營生意了。」提起現在的生活狀況,楊德順非常滿意。「我們從去年8月開始經營賓館和小賣部,一到景區旅遊旺季,房間都供不應求,生意做紅火了,安居樂業的夢想就實現了。」楊德順說。
安居惠民暖人心。如今,走進獨山縣各鎮、村,文化牆上畫得最多的是安居樂業的新農村:平坦的道路、新建的民居、整齊的村落……唱響了當今農民的幸福之歌。
記者手記:
四十年光陰流轉,從筒子樓到單元房、電梯房,從「蝸居」到「安居」,一點一滴的變遷都讓獨山人民切身體會到從「有其屋」到「優其屋」的優越感,「住有所居」和「住有所安」的夢想已然實現……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靚麗整潔的住房裡,每一盞燈,都是一個溫暖的家;每個家中,都有著一段關於安居夢的甜蜜故事;每個故事中,又有著百姓一張張的笑臉。這一個個故事、一張張笑臉,構成了和諧獨山全景圖。
(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