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的才華有哪些(他未成年便考取進士)
2023-10-21 04:52:18 1
有這樣一句話叫:北宋缺將。那麼相反,北宋出色的宰相輩出,能讓這些宰相看好、讚美的人,肯定也是前途無量。
比如我們下面要說的這位,他叫孫洙,能得到包拯、歐陽修兩位重臣聯手推薦,當時的宰相韓琦被孫洙的文章感動到痛哭流涕。
按理說,在那個風雲年代,他完全可以成為像王安石、蘇軾那樣的名臣,再不濟也是章惇、曾布這種知名度差一些的。但為什麼職業生涯並不出眾呢?
一、感謝祖父史書記載孫洙是廣陵人,孫家也是廣陵當地的大族、名族。其實孫洙出生在儀徵縣,屬於廣陵孫氏家族的一個小分支。
他的祖父叫孫再榮,兄弟數人不甚和睦,幾個妯娌熱衷於分家產。孫再榮想要維持大家庭的和諧,幾次努力都無濟於事。
最終對家庭失望的他將自己名下的田產平均分給了幾個兄弟,自己一家遷到了儀徵縣。當時他手頭唯一的財富就是多達幾千卷的書籍。
沒有了經濟來源,孫再榮一家只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條路。他辛勤教育子孫讀書,無論是子輩還是孫輩,學習都由他親自抓。可以說孫洙能有後來的成就,離不開他祖父的教育。
看到這裡,有人肯定會說孫再榮太傻。讀書固然重要,但能夠吃飽飯、能夠活下去更重要。哪能把家中的田地全部捨棄呢?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再榮的幾個兄弟最後均坐吃山空,家庭破產。只有孫再榮這一支,憑藉子孫的努力成為儀徵縣當地的富戶。
二、未冠擢進士古代有很多神童,那種小時便能作詩作文、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都被稱為神童。但作為最標準的檢驗,能夠年紀輕輕高中進士的,才是真正的神童。孫洙就是其中一位。
古代規定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相當於古代的成人禮。孫洙在行冠禮之前就考中了進士,等於還未成年就參加了工作。
當時的包拯、歐陽修認為孫洙是個好苗子,推舉他參加制科。
所謂的制科就是宋代專科考試。一共分成9個門類,其中3個面向布衣百姓,主要是為了招募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多數都是農業方面的人才。
其餘6大類相當於公務員遴選,是從官員中選拔專項人才。
孫洙針對當時的現狀,一口氣寫了50篇策論,闡述為政要領,獻計獻策。作為考官,宰相韓琦看後痛哭流涕,說:「這個歲數就可以透徹論述天下事,他就是當今的賈誼呀!」
賈誼是《過秦論》的作者,他當官時最擅長的便是評論時政。
有了這般出色的表現,為孫洙後來的仕途平坦、屢次升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次制試考試中,同屆「考生」還有二蘇。與孫洙相比,二蘇尤其是蘇軾的仕途完全可以用慘澹形容。
現在看來,蘇東坡職業生涯的波折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話題。但想必當時的蘇東坡,肯定是羨慕孫洙這種仕途無驚無險的。
宋朝的名臣多有文學作品流傳後世,孫洙也一樣。其中一首《菩薩蠻》以開頭這句:「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的牢騷話著名。
這句話解釋為:現在的時辰也就二更天,離天亮還早呢。我想多玩會兒,幹嘛死命催著我上班!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某天宋神宗在夜間突然要草擬詔書,寫詔書這活兒是翰林院的,當時孫洙是翰林院的學士。
恰巧當天還是孫洙在翰林院值夜班,傳旨的太監到了翰林院後發現人走屋空……這還得了!宮裡馬上派人去找。最後找來找去,發現孫洙正在太尉李端願家中喝酒。
當時李端願新納了一個小妾,這名小妾以一手精湛的琵琶技藝妙絕天下。李太尉和幾個好朋友一邊喝酒、一邊聽曲、一邊聊天。孫洙只顧著聚會了,忘記自己還有值晚班的職責。
宮裡的太監們帶著孫洙回到翰林院,後者極不情願地完成工作後,文思泉湧,寫下了牢騷滿腹的《菩薩蠻》。其實是他錯在先。
四、以丞輔期之如果你認為孫洙是個吊兒郎當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只活了48歲,時人以英年早逝形容。大家認為他有西漢直臣之風,大家都以「丞輔期之」。
也就是說,如果孫洙還能活長點,將來必定能夠成為一代宰相。
比如他在宋英宗年間上書言事,17件針對當時弊病的陳奏都得到了施行。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驅逐了多位御史諫官,孫洙與之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他認為保証諫官言路開放,是施政者的正確做法。
在後人看來,他是堅定的保守派,在王安石改革期間多次有針鋒相對之舉。但王安石作為偉大的改革家,並不是很多事情都是對的。
比如他把政績當做考核官員的唯一標準,或者直白的說王安石眼中的「政績」就是完成的經濟指標。
這些官員為了達標,不顧客觀條件向農民強行收租。甚至為了突出表現,免役錢加倍徵收,這樣可以讓政績更好看。孫洙為此竭力爭辯。
還有官員考核用的是固定的條例,忽視了各部門之間、各品級之間的不同。在孫洙的建議下,官員考核開始靈活起來。
孫洙還特別注意保密工作,他所有向皇帝寫得文書都將底稿焚燒掉,即使是親人子弟也不讓他們知道。有人比較納悶:這是何必呢?
比如有部電視劇叫《玉樓春》,二兒媳就把自己首輔公公在家未完成的奏章內容偷偷告訴別人,致使國家大事外洩。
五、最後在北宋文臣璀璨的時代,孫洙並不出名。可能就是因為他表現太過出色,導致仕途幾無坎坷。而且自己翹班,還留下了一首詞作為「罪證」。
不過作為真正神童的代表,他做到了自己當臣子的本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宋詞鑑賞辭典》、《宋仁宗:共治時代》、《王安石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