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步勢力有哪些(統戰史話28)
2023-10-21 03:29:25 4
背景導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時期,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政策全面成熟並取得巨大成功,毛澤東提出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黨的三大法寶著名論斷。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在邊區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權,為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功堅持和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人民革命力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鞏固和壯大。
「搶奪」知識分子
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通過的政治決議明確指出:一切同情於反日反賣國賊的知識分子,不問他們過去是否是國民黨員,或在國民黨政府工作,都能享受蘇維埃政府的優待……一切受日本帝國主義和賣國賊國民黨政府所驅逐,輕視,與虐待的智識分子,……蘇維埃給予以託庇的權利(一切這些人都可到蘇區來)。一切革命的知識分子,……(不問他們的出身是地主,富農,或資本家),蘇維埃給與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專門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批評一些地區和部門在執行知識分子政策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要求全黨同志注意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黨領導的軍隊、學校和政府工作,並把具備共產黨員條件的人吸收入黨。
1939年12月10日,在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呼籲「搶奪」知識分子,指出:現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了就沒有了。為了更好地吸引知識分子,黨還制定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的政策。
抗日戰爭期間到達根據地的文化界人士
各級地方黨組織和設在各地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通訊處,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千方百計地把一批批知識分子送往延安等抗日根據地。1937年,為適應抗戰培養幹部的需要,黨通知上海黨組織調艾思奇和何幹之到新創辦的陝北公學任教。他們一行12人是第一批到延安的著名知識分子,受到熱烈歡迎。1940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張仲實和茅盾到達延安。據統計,僅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轉介至延安的知識分子就有2萬人左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原在北平、天津的一些曾留學歐美的學者,衝破重重關卡,輾轉到了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據地。1940年初,延安已聚集了知識分子約4萬人。一般來說,青年學生絕大部分先進入各類院校或培訓班,經過學習培訓後再分配工作。已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則直接分配工作。此時的延安以共產黨人的堅定抗戰和政治民主,成為吸引廣大知識分子的燈塔。陳毅為此作詩道:「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幹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培養知識分子
黨在延安陸續創辦一批學校,大力培養知識分子。抗日軍政大學學員最初都是紅軍幹部,隨著大批知識分子來到延安,很多人在這裡經過學習後奔赴前線。陝北公學成立於1937年9月,是統一戰線的學校,只要不是漢奸親日派,通過入學測驗,都能入學,到1938年底就培養出6000多名幹部。魯迅藝術學院成立於1938年4月,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了許多文藝工作者,不少人後來成為新中國文學藝術工作的骨幹。例如留學法國歸來的音樂家冼星海,到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他看到作家光未然滿懷激情只用5天寫成的《黃河大合唱》歌詞後,也只用6天完成了譜曲。這首慷慨悲壯的音樂很快傳遍全國,走向世界,在異常艱難的日子裡極大地振奮了人心。
本文系獨家原創,任何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微信號「統戰新語(tongzhanxinyu)」,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振奮!2018年,統一戰線這樣走過!
重點!2019年,統戰工作這樣幹!
合力!新組建統戰部門建設這樣搞!
換完屆,你了解八個民主黨派麼?
各民主黨派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全家福」!
十九大報告「統戰新語」出爐!
三個字告訴你統戰部是幹啥的?
和黨外人士一年見幾次面?
民主黨派為什麼是「八」個?
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反對黨!
「政黨協商」六問六答
藏傳佛教活佛查詢系統內容全了!
哪些部門要配備黨外幹部
徵稿動員令
開門搞統戰,新語大家辦。歡迎各路達人踴躍投稿,統戰時評、學習感悟、人物新風、典故新知、詩詞漫畫……小編的要求就12個字——聚焦統戰、文風清新、正向引領。
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並附個人基本情況。
您的新語,我們的家園。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tongzhanxin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