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睡覺方法(分享一些睡覺的技巧)
2023-09-22 05:27:07
你有沒有在深夜中輾轉反側,但就是睡不著的失眠困擾呢?
尤其是第二天越有事要幹,當天晚上就越難以入睡,事兒越大,勁兒越足。
原本計劃早睡早起,結果熬到太陽升起。
一到床上就瞬間清醒,越戰越勇。
這段時間,我也一直被失眠困擾,前前後後我查了非常多的資料,甚至拿著自己做了很多實驗,得出了一些關於睏覺的經驗和技巧:
正好趁著精神衛生日,我就大家分享一下,我這段時間在床上摸索鑽研的睏覺技巧:
為什麼明明很晚了就是睡不著?
什麼是真性失眠和假性失眠呢?
牛師傅又有什麼對抗失眠的小妙招?
大家好,我是帶你扒下失眠底褲,一起睡的更香的知心姐姐牛腩。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睡覺這點事。
1很多「失眠人」到了晚上,一睡不著,就容易焦慮,害怕自己可能是失眠了。
要是碰巧再百度一查,那是輕則抑鬱起步,重則雙相情感障礙,看完嚇得更睡不著了。
但其實,睡不著覺,不一定就是失眠症。
到底什麼是失眠?
根據《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的定義,失眠症主要有三種表現:
1、入睡困難
在不玩手機不看書的情況下,在床上躺了超過30分鐘還睡不著,就算入睡困難。
2、睡眠維持障礙
一晚上會睡醒好幾次,而且醒了之後就很難再次入睡。
3、睡眠質量下降,總時長減少
睡得很淺、中間容易醒,而且醒的也更早了,睡眠總時長長期在6.5小時以下。
如果滿足了上面的幾個特徵,也不要急,失眠症更重要的判定標準是,你還要伴隨出現「日間症狀」。
白天身體疲軟無力,情緒低落,變得暴躁易怒,而且還會出現學習困難,工作出錯,反應遲鈍等認知障礙的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變成了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合集版。
所謂失眠,其實是一種會影響自身日間社會功能的主觀體驗。
但既然是一種主觀體驗,就會存在錯誤認知的情況。
所以,別老是老是自己嚇唬自己。
2那到底我是如何與失眠鬥智鬥勇,又總結出了什麼有效的經驗呢?
這要從我去年精神狀態很差,為了逃避出去東北滑雪開始講起。
我滑雪的時候,白天很早就起,跑到山上一滑滑一天,傍晚下山。
幾天下來, 雪沒滑明白,覺睡的老香了。
我的失眠竟然奇蹟的般的快速好轉了,睡的又早又香又長。
名偵探牛腩當場陷入了沉思,一定是有什麼被我忽略的線索。
後來我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1 、晚上睡不著,和白天消耗太少有很大關係。
現代人,城市人大部分白天缺少運動,靜坐太多,本質上,就是太休閒了,體能和精力的消耗太少了。只有腦力勞動是不行的,很多人只是心累,乏力,但是一天都坐著躺著,體能還是充沛的。你有沒有發現,旅遊的時候,晚上特別容易困。就是因為舟車勞頓,出行,極大的增加了體能消耗,可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白天的消耗多了,晚上就容易困。所以,想要晚上睡得好,白天增加各方面的消耗是很有必要的。
2、白天不能睡太多。
後來,我反覆以工程學思維審視我的失眠日程的時候,發現一個一個大問題:我白天睡太多了。
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會很難受,自然就想補覺,睡個午覺。
男人嘛,要對自己好一點。
但是這很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我白天那會兒睡得老香了,而且,晚上睡不好,白天就總是想對自己好點,補補覺。
結果就發現,晚上更睡不著了。
3、如果你一定要睡午覺,頂不住了,那最好要離晚上睡眠的時間遠一些,午覺時間短一點,30分鐘左右即可。
這裡面就需要提到一個概念:晝夜節律中的恆定睡眠驅力(process S)。
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給了三個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
他們通過研究果蠅,在基因層面上找到了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小到單細胞藍綠藻,大到哺乳動物中的牛馬人,都有這種機制。
睡眠和清醒,其實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應用程式」。
一天當中,我們清醒的時間越長,睡眠的需求就會不斷上升,睡眠的驅力也就越強。
你不睡,身體就會給你上debuff,昏昏欲睡,呵欠連天,直到你乖乖上床。
但是,如果你白天「中途倒」那麼一下,睡個午覺,就會消耗掉積攢起來的「睡眠驅力」,導致晚上難以入眠。
很多人一夜沒睡好,第二天白天補覺,然後晚上再次失眠,再補覺,惡性循環下來,就會養成一個「失眠生物鐘」。
4、別有「8小時」強迫症。
很多人被「8小時睡眠論」唬住了,有強迫症一般,非要睡夠,不然就老覺得自己有問題,越想越焦慮,反而影響生活。
現在手環手錶的普及,讓我們有了量化自己的睡眠情況的方式。
但是很多人經常會把8小時睡眠,當成一種「計分方式」,達不到就使勁睡,連睡覺也要卷。
但其實,這個8小時睡眠,其實指的是人均睡眠時間,並不適用於每個人。
有些人只睡三四個小時就能精神飽滿,有的人可能要睡十多個小時,才能打起精神。
人與人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睡眠效率都不太一樣。
根據NSF(美國睡眠基金會)的調研,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的建議睡眠時長都有差異。
適合自己,白天有精神,就是好睡眠,千萬別盲目的追求長,或者短,人也不是機器,狀態是波動的,睡眠所需時間也是有長有短,並不需要每天嚴格死卡時間。
判斷自己睡得好不好,最核心的不是起夜幾次、睡了多久。
而是自己睡醒後的感受,只要生龍活虎、精神飽滿、吃嘛嘛香,那就是「好睡眠」。
5、睡不好,要解決好外部問題。
從造成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分成兩大類:
「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
原發性失眠,指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既沒有心理問題,也沒有生理問題,平白無故就睡不著。
而及繼發性失眠,就是那種能找到直接原因的失眠問題。
比如說環境變化啊,出差住酒店,環境髒亂差睡不著是正常的。
我就認床,每次女朋友邀請我去酒店我都嚴詞拒絕,因為我真的睡不著。
或者因為藥物原因,睡前喝了咖啡、奶茶啊,吃了什麼讓人興奮的東西啊,都會導致失眠的情況。
還有就是精神原因,像抑鬱症、焦慮症,或者是身體原因,有些病痛啥的,都會導致繼發性失眠。
這些繼發性失眠問題,環境的問題,我們通過環境來解決,比如我只會在早上喝一杯咖啡,中間的茶和咖啡這些興奮劑都是不碰的。
臥室的窗戶,我拉了三層遮光簾,保證白天也是烏漆嘛黑,裝了真空玻璃,儘可能的隔絕噪音。
睡覺之前2小時,禁食禁水,年紀大了,迎風三丈遠,現在要防止起夜, 而且吃東西會影響睡眠質量。
之前試圖微醺一點進睡眠,但是後來發現睡前喝小酒容易興奮,喝大酒容易頭疼,最好是不喝酒。
我也是和焦慮抑鬱問題抗爭了大半年才明白一個問題,焦慮和抑鬱一般都會伴隨著睡眠障礙,情緒度睡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這方面有問題,一定要記得去醫院和醫生溝通,通過藥物來解決問題了。
6、長期的慢性失眠,要靠構築睡眠節律來解決。這我們就需要學習一個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其實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重新構建一套睡眠節律。
養成條件反射一般的睡眠習慣。
很多人為啥躺床上睡不著?
因為平時在床上,玩的太多,睡得太少。
在床上還能玩啥呢?
嘿嘿,你刷視頻、打遊戲,都會讓身體逐步產生一種慣性:
上床=不睡覺。
哎,你會發現,明明工作學習了一天,很困很累了,但是一到床上,當場就來勁了,手機玩到後半夜都停不下來。
根本睡不著。
想要打破這種慣性,就要用到這個CBT-I的方案了:
就是睡覺以外的事情,全部都在床外進行,甚至最好在臥室之外。
不管是聽歌、刷視頻還是EMO,都不要用床。
讓自己一上床,就不要接受別的刺激,直接睡覺。
重新建立一個:上床=睡覺的反射。
同時,還有一個15分鐘原則,如果在床上努力了超過15分鐘還沒睡著,那就起床去做些別的事,然後再回來嘗試睡覺。
如此反覆,直到睡著為止。
除此之外,還可以洗個熱水澡,把房間溫度調低一些,都有助於打開「睡眠開關」。
把自己訓練成巴普索夫的那隻旺旺。
3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晝夜節律。
在1976年,心理學家詹姆斯·霍恩和奧洛夫·奧斯伯格開發了一套「晨晚問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MEQ)。
在問卷中,他們根據睡眠類型,把人們分成三種:
晨型人、夜型人和正常人。
晨型人被稱為雲雀型,他們早早起床、白天精力充沛,晚上早早休息,不愛熬夜。
夜型人被稱為貓頭鷹型,越到晚上狀態越好而白天的狀態相對差一些。
這兩種人,佔了調查中近50%的比例。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有一半的機率,成為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節律的人。
傳統意義上的「早睡身體好」可能並不適合每個人。
在上學和工作這些硬性需求之外,我們也應該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睡眠節律。
在會困的節點睡,睡到自然醒。
以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周期,進行生活的循環。
別緊張,也別焦慮,睡覺的時候就不要再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