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協同效應的因素(聯拉近)
2023-09-22 16:50:42 2
「聯」,拉近,「同步」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力 | 模糊談判力 第二十五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699篇推文。
全文共239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有時候,當我單獨聽一首歌的時候,並不覺得它很好聽;
但如果下一次在KTV裡,聽到有人唱起這首歌,旁邊還有人跟著唱,感覺突然就不一樣了;
尤其是,我也會不自然跟著他們的旋律和節奏開始哼唱;
更奇怪的是,我開始覺得這首歌好聽了。
那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我感覺自己被「同步」了。
這種「同步」還不僅僅體現在音樂上;
如果有人在吟誦一些有名的詩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我也會不自覺地在心中(或甚至口頭上)跟著念起來,
高處不勝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記得還有一次,公司搞活動,要求每個部門出一個節目;
我們領導要我們幾個男工程師一起跳一個舞;
這對我這種身材臃腫、不善動作的人來說,真是一種折磨;
更不用說,看到教我們動作的同事也學得個四不像,動作極其滑稽且好笑;
但奇怪的是,當我們這幾個都不善舞蹈的男人「同步」起來,一切就不一樣了;
我突然覺得這些本來很滑稽的動作,在大家一致且「同步」的節奏下,變得好看且讓人舒服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
「同步」?
「一個人做」,和「大家同步一起做」,難道會有很大的差別?
2 同步我們依然在「模糊談判力」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今天要聊的依然是,恰爾迪尼七字影響力的第三個字,「聯」。
所謂「聯」,指的是「聯合」,指的是「咱們」(我們);
「模糊談判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分類就是,「我們 VS 他們」。
「聯」字所代表的的說服力,可以總結成這樣的一句話,
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己人,也就是屬於「咱們」一夥的人,表示贊同,並接受說服。
換句話說,
你對那些把你看做「咱們」的人,更有說服力。
如何成為「咱們」?
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拉近」關係。
而「同步」,就是一種最容易的「拉近」。
讓我們回到文首的問題中,「一個人做」和「大家同步一起做」,有很大差別嗎?
有。
而且非常大。
不僅如此,大自然裡,生物之間的社會關係傾向於「同步」的例子,舉不勝舉;
大雁群會同步翅膀的揮舞頻率,保持隊形;
螢火蟲群會同步光芒的閃耀;
我們的心肌細胞會同步收縮的節奏;
甚至於,你把幾個沒有生命的節拍器放在一起,給它們不同的初始節奏,過一會兒,它們也會自然同步。
我們人類之間的「同步」,就更不用說了;
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們多年的研究會告訴你,我們人類很久以前就開始明白「同步」的道理,並以此來形成「社會」的力量。
哪怕是原始社會,你依然能從洞穴的壁畫上看到他們相互「同步」的舞蹈動作。
3 實驗證據
「同步」,能把人們「拉近」到怎樣的程度?
2014年,荷蘭格羅寧恩大學的心理學家,南科耶-庫登堡教授和他的同事,做了一個相關的實驗。
在實驗中,南科耶教授讓76名學生兩兩配對,朗讀一段故事;
不同的是,有一半的配對學生被要求「同步」朗讀,而另一半的配對學生則被要求分開在不同的房間朗讀;
完成朗讀後,再讓所有學生完成一個問卷,用來統計他們在自己配對小組中感受,包括個人價值、集體感、歸屬感以及共情程度;
結果很有意思,「同步」朗讀的小組所體現出的「集體」評分,也就是「咱們」的拉近關係,要顯著高於分開朗讀的小組。
(詳細實驗見:Uniform and Complementary Social Interaction: Distinct Pathways to Solidarity By Namkje Koudenburg, University of Groniggen The Netherlands, PLOS ONE | DOI:10.1371/journal.pone.0129061)
那「同步」,能在「拉近」人們關係之後產生多大的影響呢?
2016年,英國倫敦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喬麗娜-馮-齊默爾曼教授,也做了一個有關「同步」的實驗;
實驗對象是兩個班的30名學生,
第一個班的學生被要求同一時間一起「同步」大聲朗讀一個詞語,他們是「同步組」;
而另一個班的學生也要大聲求朗讀這個詞語,但朗讀次序要錯開,他們是「異步組」;
在完成朗讀之後,班級學生們會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電子遊戲;
這個遊戲的內容是保證屏幕上的雜技演員在鋼絲繩上的平衡;
每個學生手裡的遊戲手柄有「1和3」兩個按鈕,按「1」就會給遊戲人物一個向左的推動力,按「3」就會給遊戲人物一個向右的推動力;
而每個學生按鍵所帶來的推動力會累積,共同體現在遊戲人物上,從而影響他的平衡。
只要人物能在20秒內不掉落下來,就算挑戰成功。
遊戲結果非常有趣,
「同步組」的成績明顯好於「異步組」,無論是偏離距離,還是挑戰成功率。
(詳細實驗見:Verbal Synchrony and Action Dynamics in Large Groups by Jorina von Zimmermann,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ORIGINAL RESEARCH, doi: 10.3389/fpsyg.2016.02034)
這個實驗在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同步」,會大大提高他們之間的協調、信任、和合作效果。
4 在談判中同步正如我們在前幾篇的文章中所說,在「聯」字帶給我們的說服力上,大腦並不太講究什麼邏輯。
只要我們在行為、聲音、認知上產生「同步」,我們的大腦就會形成「拉近」的「咱們」關係,從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和影響力。
理解了這些,你就不會奇怪,為什麼很多管理者喜歡讓自己的員工一大早上站在一起,用相同的節奏喊著相同的口號;
你也不會奇怪看到很多的儀式裡,參與者會被要求一起大聲朗讀誓言;
你更不會奇怪在一些球賽開始之前,球隊隊員會一起用相同的動作來鼓舞士氣;
這些都是「同步」帶來的效果。
對於談判來說,「同步」同樣有效,或者說,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在談判中去「同步」;
如果你把談判看做是兩方的一場協作,那麼「同步」就能讓這場協作的成功率更高;
不誇張地說,你的「同步」應該包括語言內容、語言節奏、肢體語言、肢體節奏、情緒內容、情緒節奏等;
如果有可能,嘗試去和對方共同唱一首歌、吟誦一段詩詞、甚至是跳一段舞蹈或做一段操;
別把這些當成是痴人說夢,想想上一次你聽到別人唱國歌,你跟著合唱的感覺是怎樣的?
「同步」所帶來的感性力量,一定是談判者夢寐以求的。
5 小結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內容的背後,依然有著「模糊談判論」的影子;
分類、二元、語言、極端;
「聯」,「聯合」的本質,也是二元差異的極化;
當我們嘗試畫出一個分類,我們 Vs 他們,人們的大腦迅速二元化;
當「咱」還沒出現之前,這個分類對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沒有說服力;
「同步」,讓我們在談判中撕開這個分類,「咱」和「他們」的界限越明顯,說服力就越極端;
說服力的流動,再次從模糊走向極端。
-
這裡是「談判思維」!
「模糊談判力 第二十五篇」 待續
---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