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業與楊宗保關係(他是楊成武的愛將)
2023-09-22 01:57:40 2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於川西高原。由於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損失慘重,所以徐向前和陳昌浩提議,從紅四方面軍中抽調三個團去支援中央紅軍。在這個背景下,紅四方面軍第33軍第294團被編入了紅一軍團,改編為紅四團第二營。據統計,這個營出了大批開國功臣,例如:張仁初、胡炳雲、王良太、劉海清……
楊信香
其中:紅294團團長張仁初改任為紅四團第二營營長,副團長魏大全改任為第二營副營長,楊信香改任為第二營第六連連長,傅作仁改任為第二營第六連指導員……隨後,在黃開湘、楊成武、張仁初的指揮下,楊信香和傅作仁率領第六連參加了著名的臘子口戰鬥。但是建國後,張仁初獲得了中將軍銜,楊信香卻因何默默無聞?
楊信香,安徽六安人,他出生於1912年。因為出身貧苦,所以他在1930年參加了紅軍。這一年,他年僅18歲。參軍以後,他一直作戰勇敢,而且悟性很強。所以,他有幸來到了紅四方面軍彭楊學校學習軍事。畢業以後,他被調入了紅四方面軍的炮兵部隊。1932年,他參加了紅四方面軍西徵這一行動。年底,他率部來到了四川。
楊成武
紅軍時期,在徐向前、陳昌浩、王維舟、楊克明等指揮員的率領下,他先後參加過著名的蘇家埠戰役、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役、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戰役、嘉陵江戰役……1934年,他因戰功赫赫,已經升任為紅33軍第294團的一名營長。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於川西地區。隨即,該營被編入了中央紅軍。
根據一些老紅軍的回憶,兩軍會師以後,徐向前和陳昌浩提議調出三個團,用於支援中央紅軍。就這樣,以張仁初為團長的紅33軍第294團被編入了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據統計,紅294團共有大約1100人,但是被改編為紅四團第二營。團長張仁初改任為營長,副團長魏大全改任為副營長,營長楊信香改為第二營第六連連長。
黃開湘
對於這一安排,楊信香多少有過一些想法。但是作為一名入黨多年的老紅軍,他還是堅決執行了這個命令。就這樣,他從此離開了紅四方面軍,正式成為了中央紅軍的一名連長。1935年9月,紅四團繼續北上,逼近了甘肅南部的要隘臘子口。在這裡,我軍遭到了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6團的阻截,著名的臘子口戰鬥很快打響了!
臘子口素稱「天險」,山口寬約30米,兩邊絕壁峭立,中間是臘子溝,溝上有座木橋,這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敵軍在橋頭和山崖上築有碉堡,以一個營扼守隘口,一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守軍。對此,我軍除了強攻外,沒有任何辦法,也沒有別的任何通道。
張仁初
紅四團第一營第二連率先打響了這一戰鬥,但是很快就被冰雹一般的手榴彈打了回來。當天下午,由於第二連損失太大,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決定更換一支主攻部隊。就在這個時候,第六連連長楊信香主動請纓,搶到了這一主攻任務。晚上,他和連指導員傅作仁率領第六連的上百名勇士,趁夜色殺向了橋頭,並死戰不退。
我軍地形不利,又無法展開兵力,所以幾次衝鋒都被敵軍打了回來,還損失了十幾名指戰員。楊信香火冒三丈,他接過一挺輕機槍就打了起來。這時,主席和軍團首長屢次催問戰況和進度,他因此更加著急了。他把機槍一摔,親自帶著一個排衝向了橋頭。但是,直到凌晨兩點多,我軍都未能接近橋頭,他無奈撤下了這支隊伍。
胡炳雲
經過休息,這支部隊很快恢復了活力。團長黃開湘率領兩個連,趟激流攀峭壁,摸到了守軍的背後。團總支書記羅華生率領幾個突擊小組再次摸向了橋頭,其中包括楊信香的一個六人小組。敵軍在我軍的兩面夾擊下,驚慌失措,楊信香的第六連趁機衝上了橋頭,而且以極其凌厲的攻勢擊潰了橋頭的守軍。就這樣,我軍勝利在即!
經過數個小時的激戰,我軍終於攻佔了這座木橋。敵軍見勢不妙,紛紛潰逃。在紅四團近千名勇士的猛攻和夾擊下,敵軍徹底失去了這一天險。我軍一口氣一直追殺到了敵軍的老窩—沿川碉堡和兵房、倉庫,全部佔領了臘子口的縱深陣地。這時,天已大亮。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軍團首長走了過來,他們熱烈表揚了第六連。
可以說,紅四團第六連在這場戰鬥中打出了赫赫威名,連長楊信香和連指導員傅作仁都功不可沒!戰後不久,紅四團來到了哈達鋪,並且被改編為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第四大隊。據統計,這支部隊直轄五個步兵連,由黃開湘擔任大隊長,楊成武擔任政委。紅四團第二營第六連被改編為陝甘支隊四大隊第三連,由魏大全任連長。
長徵結束以後,楊信香來到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以後,他來到了地方工作,改任為紅軍洛河川獨立營政委。抗戰全面爆發以前,他因表現突出,又升任為團政治處主任、團總支書記。1938年,他奉命來到了抗大工作。1939年,經過屢次申請,他終於重返戰場,改任為八路軍第129師新10旅第29團政委(副團長)。
接著,他改任為八路軍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沙河獨立團團長。在1942年前後,八路軍總部抽調了一批指戰員去華中支援新四軍。他也被選中了,隨即南下來到了新四軍第五師。非常遺憾的是,我暫未查詢到他在新四軍第五師的具體職務,相關的歷史資料也特別少。不過根據新四軍第五師的一些資料顯示,他還是一名團級幹部吧。
在大別山區,他娶了一個名叫張紹蘭的女兵。1946年,他率部參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圍。個人推測,他很可能是不幸掉了隊,隨後和組織失去了聯繫。或者,他因為身體不好,無奈回家種田。畢竟,在我的老家大別山區,有不少經歷類似的老紅軍、老八路、老新四軍。直到建國後,他才復出,參加了志願軍擴軍工作和土改工作。
1952年,他來到了六安專區工作。1953年,他改任為中國茶葉公司六安中心茶廠廠長。因為過早離開部隊,過早來到了地方,所以他在1955年並未獲得任何軍銜。對此,他雖有遺憾,卻從未產生過任何怨氣和牢騷。在地方,他一直辛勤工作,任勞任怨,體現出一個老紅軍的高風亮節。與此同時,紅294團出了多名開國將軍。
非常不幸的是,在1968年,他受到了楊成武的牽連。儘管,他自從離開了紅四團以後,再也沒有和楊成武產生過什麼交集。接著,他來到了六安縣小華山園藝場接受勞動改造。幸運的是,場長馮道生既是老紅軍,又是他的老表。在馮道生的幫助下,他平靜地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幾年時光。1976年,他病逝於六安,年僅6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