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的一生經歷了哪四種形態圖解(此漢代蠶衣重49克)
2023-09-27 07:07:06 3
此漢代蠶衣重49克,專家花13年複製卻總是多0.5克,專家:蠶進化了
白居易曾有一首讚頌古代絲織品之精美的唐詩,名為《繚綾》,其中有兩句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一件衣服罷了,白居易卻將其歌詠得天花亂墜,乃至似明月之霜、如瀑布之泉、若煙霧之輕,令人懷疑或許是藝術創作的過度誇張。然而,隨著一件西漢蠶衣的出土,使人們相信了在全部依靠手工製作的古代,有能力創造出巧奪天工的絲織品,甚至比縫紉機來得更加完美,以至於憑藉現代科技手段,都無法還原一件具備相同特性的複製品!
1972年,舉世矚目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開始進行發掘,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不斷驚豔問世,擁有"東方睡美人"之稱的辛追夫人女屍更是震驚海內外,然而馬王堆漢墓中最具"黑科技"實力的卻是一件看似普普通通的衣服——"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長約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組成,顏色多彩而豔麗,修飾有精美的花紋。使用素紗料子約2.6平方米,但其重量僅僅為49克,還不到一兩!它因此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衣物,世界上最早的印花紡織物。
有人將其寫作"素紗禪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件衣服與佛無關,"襌"是"單"的意思,這是一件素色薄紗的單衣。而輕就意味著透,薄如蟬翼的衣服,是如何進行穿著和搭配的呢?
《詩經》曰:"衣錦衣,裳錦裳。"也就是說,素紗襌衣的穿法是衣外衣,裳外裳。辛追夫人將藝術品一般的襌衣罩在普通衣物的外面,使裡一層的錦衣獲得了朦朧美,若隱若現,而外一層的襌衣也不甘示弱,飄逸的素紗為主人增添不少仙氣。如此調配,既有層次感,又有尊貴感,無疑是富貴人家才有的高級貨。
素紗襌衣不僅魅力無限,它更代表了古代紡織工藝的最高水平。為了進行博物館展示,專家仿製了一件複製品,可誰知重量卻高達80克,嚴重不合格。後面連續複製的幾件大多如此,重量遠遠大於49克。經過研究才發現,原來現代的蠶已經進行過進化,吐出的絲相比兩千多年的蠶絲粗重。沒辦法,專家又開始了另一項偉大的工程,那就是話費13年的時間去培育蠶,試圖使蠶退化到兩千年前的狀態。
素紗襌衣的橫縱紗密度十分驚人:橫向每釐米約有60根紗,縱向每釐米約有40-50根紗,這般高密度的交織,足以證明漢時的工藝之巧,漢蠶的蠶絲之細。雖然專家專門花費13年的心思培養出了退化蠶,但由於漢代紡織工藝已經失傳,現代工藝無法完全還原,所以複製出的襌衣最輕只能達到49.5克,再無進步的可能。
其實,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一共有兩件,被同時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令人揪心的是,襌衣在1983年時曾被賊偷盜出館,為了消滅證據,盜賊竟又將襌衣丟進火坑,最終導致一件48克的襌衣永久被毀,這件49克的經過修復才恢復原貌。
文物的珍貴就在於其珍稀性。拋開素紗襌衣鬼斧神工的製作工藝不談,漢蠶早已滅絕,這就意味著襌衣只能成為孤品,而花費多年養育漢蠶的行為,又有多少資金和人力能夠支撐的起來?所以說,合理、合規地保護好我們的國寶,才是考古工作的初衷,才是守護華夏文化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