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紅色八維)
2023-10-27 10:54:21 1
文/林秋萍
為尋找革命前輩留下的足跡,從先輩的足跡中汲取精神力量與藝術養分,在陽光燦爛的仲夏時節,在綠樹繁花的掩映下,我們來到了有著紅色印記的多祝鎮八維村。
來到這兒,映入眼帘的是八維村青年創業服務中心,八維紅色文化展覽館和村委會旁巨大的黨旗雕塑,在陽光的照射下,旗幟愈發鮮豔奪目,那塊「紅色村」的牌子格外耀眼。作為廣東省第一批黨建示範工程重點建設村,八維的紅色革命歷史十分厚重。東縱遊擊隊專線聯絡通訊站、「良多站」舊址、八維戰鬥舊址等紅色遺址,都帶著十分明顯的紅色印記。
八維村是多祝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多祝鎮是革命老區,又是惠東縣的丘陵大鎮,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八維村地處西枝江中上遊北岸 6 公裡的雞公(窩)峰下,村轄面積 26.8 平方公裡,共 14 個村民小組,居住人口三千多人。祝上(多祝一上義 )線公路橫穿全村。八維因有八個圍屋形成村子而得名。據記載,八維是一個有深厚農耕文化和革命英雄輩出的村落。在革命戰爭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優秀共產黨員革命先輩,八圍村早期的共產黨員馬新然就是其中之一。
1900年,馬新然生在惠東多祝區八維南坑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馬卓卿是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後在八維村私塾執教。馬新然深受其傳統文化的薰陶,同時也接受了孫中山的先進民主思想,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彭湃在海陸豐開展的農民運動如火如荼,馬新然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他只身前往海豐跟著彭湃鬧革命。在彭湃革命思想和海陸豐的革命浪潮的影響下,馬新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把他的一生交給了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失敗後,馬新然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裡回了家鄉,白天以教書作掩護,夜晚聯絡農會會員和進步青年傳閱進步書刊,繼續從事革命工作。1938年10月侵華日軍在惠東縣阿婆角登陸南侵,一路燒殺搶掠,更激發了馬新然一腔怒火,他積極地同「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一起在多祝各地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成立了青年抗敵同志會,先後組織辦成「舞獅團」和「祝聲書店」。在上級黨組積領導下開展各種革命工作,成立了中共八維「支部」,馬新然為支部書記,八維村的革命鬥爭就置身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各種革命工作。1945年5月,多祝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時任地下中共多祝區委委員的馬新然,當選為多祝鎮鎮長。「東縱北撤」後,國民黨反動派又囂張起來,馬新然領導的八維黨支部繼續跟敵人開展了鬥爭、躲過了敵人的數次清鄉圍剿,成功地掩護了東江縱隊老戰士黃友、吳穆夫婦。後又在惠紫人民自衛大隊進行襲突圍反擊戰,直到1948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而獻出了生命。
如今,戰爭已成為過去,陽光下的八維是多麼安靜與祥和。為保護好這個革命遺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宗旨,以振興鄉村戰略為契機,保護、挖掘、傳承、利用、弘揚八維的紅色文化和紅色基因。把八維打造成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紅色村莊,全面打造了八維紅色文化的亮點。八維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宜糧食、蔬菜和水果生長栽培,農村產業有特色,如果創建紅色八維一日遊,讓外來的人在此村一遊,精神上可以完全放鬆,心情完全愉悅,品讀神聖的紅色之旅,全身心感悟一下這來之不易的好日子,這真是不錯的一個設想。
懷著敬仰之心,踏著紅色的印跡前行,聆聽革命前輩感人的故事,感覺多祝這個小鎮因了八維這塊紅土地而變得更加迷人;它的天是多麼藍,它的土是多麼紅,藍得多麼耀眼,紅得讓人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