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助陣中秋佳節(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
2023-10-14 07:51:30 2
翔龍節來歷
翔龍節來自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上遊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以前叫「降龍節」,相傳新場建場鎮後,有一年漲洪水,河水淹過了河堤,街上所有房屋淹了幾十公分,狂風暴雨中,人們爬上山坡躲避洪災時發現新場河裡有一條巨莽(烈龍)從上至下翻騰,掀起一丈多高水浪,對沿河兩岸和場鎮的設施、財產、房屋造成了巨大損失,人們焦急萬分時,突然驚天霹靂將莽(龍)擊為了九節,龍被降服,洪水消退。後來人們便參照這一情形和模式,興起了避洪防災的降龍活動,也將「降龍節」更名為「翔龍節」,成為祈福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動。翔龍節包括九節龍、焰火、鐵花製作和祭祀、出龍、降龍、展示才藝、舞龍等活動。
翔龍節準備
首先是九節龍編制。主要由上遊村九節龍第五代傳人李順壽負責。一直以來都用竹篾編制,竹篾寬約0.5釐米,厚約0.1釐米;編制的花格有六菱形,三角形等,龍頭威猛,龍尾有力,7節龍身一般為30釐米直徑,80釐米長度。每一節都(衍生)了一根1.5至1.8米長的竹竿,便於執掌操作。
其次是貼龍鱗。由掌握祖傳技藝、65歲的王方元負責。用白紙打(糊)底,再將剪好的龍鱗粘貼,整條龍的龍鱗約4000片。龍鱗逼真,靈氣十足。
再次是製作焰火,用焰火燒龍。由上遊村第三代傳人段振雙負責。秋天將小楠竹砍回家,一節節鋸下,一頭保留竹節,鑽上眼。冬天將自配的土火藥配上特殊原料舂裝入竹筒,最後用幹泥土封牢即成。焰火製作,配料比較重要,配製不好燒不起花,也不明亮,焰火只是紅色;火藥必須舂緊,否則沒有衝勁;眼要鑽適中,大了沒有「吼」聲,持續時間短,小了容易出故障。
最後是鐵花製作,由祖傳製作者羅官富負責。煉製原理與補鍋匠補鍋煉鐵水相似,但必須要加入特殊的原料,打出的鐵水才能亮、成花。拍打也有講究,需要用力,斜著向上打,拍打得越散面積越大越好看。
翔龍節活動
正月十三上午,由九節龍的第六代傳人李道軍、李道輝負責,包括舞龍,扛牌方燈,提沙燈,打響器等環節。正月十三上午,舉著龍來到井邊,司儀擺上香案,放上一碗米、一杯酒、一方肉等祭品,點燃紙燭,念完「出龍大吉,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之類的吉祥語句後,龍在鑼鼓和嗩吶聲中隨黃煙躍水而出,算是龍出海。然後排著大隊到寺廟菩薩前,龍頭高昂,龍身盤繞,司儀一邊燒錢化紙一邊念叨「出龍求財,財源廣進」之類吉祥語,再由司儀或是傳承人,或是德高望重的長輩為龍點睛,龍才算有了靈氣。下午,九節龍同各村、各地自發組建的龍燈、秧歌、花船以及蝦兵蟹將隊伍等聚集場鎮中心,依次排列,邊遊行邊表演。每條街遊遍後,每支隊伍還要定點依次展示才藝。九節龍,除了表演「拜四方」「跳龍門」」龍飛南天」「龍抱柱」等多種套路,還要擺出「天、下、大、吉」等字樣,形成一種龍舞,不斷贏得觀眾喝彩。大家不僅開心,也有著越鬧越興旺、越平安的寄盼,所以凡有點文藝愛好的群眾都喜歡參加這一活動,動輒十幾支隊伍,幾百人。活動後九節龍,龍燈等隊伍開始持續朝拜門戶,到各家說吉祥話,送祝福。
晚上,九節龍滿街遊,重複下午出龍的舞龍節目(動作)或隨意翻騰,嬉鬧,接受場鎮住戶用焰火猛燒,形成龍在火中舞,火在龍中燒。將各種驚險表演融入人們的刺激、尖叫聲中。不管是鐵水花還是焰火都很細小,衝出和拋出往下落時就已熄滅,看似嚇人,實際有驚無險,加上人們一直信著老祖宗的傳言,燒得越旺越平安越紅火。所以不管男女老幼都踴躍參與打鐵花,持焰火追燒九節龍。從正月十三連續鬧到正月十五深夜,人們認為徹底將烈龍降服,能風調雨順了,九節龍才來到河邊,司儀再點燃香蠟紙燭,念完一通祈保平安的語句後,舞龍組將未燒盡的殘餘龍鱗全部撕下,燒為灰盡入河,這一龍歸大海儀式後,翔(降)龍活動才算完全結束。2018年,翔龍節成功申報為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