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2023-10-14 00:33:25 1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牛郎織女美麗的傳說流傳至今,使七夕演化成了當代情人節。也幾乎可以說,如今的情人們在七夕當天慶祝,源自對牛郎織女曲折又堅定不移的愛情的歆羨與嚮往。
但在最初,牛郎、織女只是天上的兩顆星辰,他們是如何來到人間,又是如何「相戀」的呢?
「牽牛」、「織女」原本只是判定時節的星辰
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時令時節對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由此形成了博雜而廣闊的古代天文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觀測日月星辰,也就成了古代人民的日常。
牽牛星和織女星都屬於夜空中較為明亮的星,尤其是織女星,一年大半時間都能肉眼觀測到它。兩星分別位於銀河兩側,又璀璨奪目,因此成了古代人民觀測天象、判定時節的重要標誌,織女星還被作為了秋季來臨的標誌星象。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記載了最早的一則牛郎織女故事,其中寫道:「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指的是牽牛星、織女星以及詩中提到的其他星辰,高高在上,卻無法為地上的百姓謀福祉,大有諷刺之意。在這則詩歌中,牛郎被稱為「牽牛」星,兩星以星辰的形式出現,尚未出現人的影子,更沒有所謂愛情故事了。
從「星星」到「人」,地位也有了差別
到了兩漢時期,牽牛星、織女星才開始擁有「人」的特徵。尤其是受到當時儒家學派「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天上和人間一樣,也有宮廷和民間的區別,也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天上的星辰運動也預示著人間的風雲變幻,在這種天人對應的情況下,星星也被賦予了人的特徵。
正在在這種背景下,牛郎和織女開始「人」化,並且開始出現地位上的懸殊。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就描寫了兩顆星辰的地位:「牽牛為犧牲……織女,天女孫也。」「犧牲」就是祭祀品,一般指豬牛羊等。而作為彼岸的織女星,卻是天之女孫。地位差別一看便知。這種描述也成為後世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基礎。
漢武帝還為兩顆星星立了像。徵討西南時,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池的兩側分別修建牽牛、織女的石像,以昆明池寓意「銀河」,兩星隔河相望。牽牛、織女都是人的形象,這也是「牽牛」第一次變成了「人」。從漢朝往後,牽牛、織女真正擁有了人的形象,開始了一段曲折離奇的戀愛之旅。
「相戀」於東漢末年,一段苦情悲劇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從苦情開始。成於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廣為人知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牽牛與織女相隔遙遠,織女獨自擺弄著織布的機器,卻整日以淚洗面,無法工作。
這首詩已經較為完整地展示了牛郎與織女的悲劇愛情。成書於東漢的《風俗通義》中提到了「七夕相會」的情節:「織女七夕渡河,使鵲為橋。」讓原本的只能相思相望的牛郎織女故事多了一絲幸福和浪漫的氣息。
牛郎織女以這種「虐心」的方式進入漢代人民的視野,並不是偶然。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戰亂不斷,有力氣的壯丁都被徵召入伍,夫妻兩人長久分離無法團聚的現實比比皆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分隔於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就成了神話幻想的絕佳選擇,表達對相愛卻無法相見的惆悵無奈。
魏晉南北朝後,志怪小說異軍突起,加之神仙道教傳說橫行,遠古神話大多被添加了一抹傳奇神異色彩。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更加完善,並且開始脫離天上神仙的設定,走向世俗化,活得更像一個凡間的人了。
西晉張華在他的《博物志》中,描述了一則浪漫的傳奇故事。說銀河是與人間的大海想通的,人們只要乘坐浮槎就能到天上去。有一個人就坐上了浮槎來到了天上,看見了宮殿房屋,與人間沒有兩樣,還碰見了正在織布的織女,和養牛的牛郎。
這一時期的人們開始尋找「牽牛」和「織女」分隔銀河兩岸的原因。有人幻想是因為牛郎與織女結婚借了天帝錢,還不上錢才被天帝懲罰;還有的人幻想因為織女和牛郎結婚後過上了二人世界,卻荒廢了織布的工作,因此天帝大怒罰他們分隔兩地。
TVB經典電視劇《牛郎織女》
唐宋以後成為經典
大唐盛世,民風開放,社會穩定。「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甚至開始出現了狗血的「出軌」情節。唐人張薦寫的《靈怪集》中,描寫了織女耐不住一年只能與牛郎見一面的寂寞,竟然私自下凡與凡人幽會,完全顛覆了一直以來民間對牛郎織女的認知。當然,這和唐代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女子地位相對較高等原因都有關係。
經典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則在唐詩宋詞中得到了極大的傳播。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七夕》、杜牧的《七夕》都是佳作。最有名的,當然是宋詞《鵲橋仙》。詞人秦觀幾乎以一己之力,讓牛郎織女的愛情浪漫增加了幾個等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千古名句影響至今。
來源: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