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方言哪種方言古漢語最多(你家鄉的方言更接近古漢語嗎)
2023-10-13 19:16:17 4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哪裡的方言更接近古代漢語?有些古詩詞是不是用方言讀更有韻味?
今古音最大的不同是入聲字的消失,用普通話閱讀押入聲韻的詩詞大多有不押韻的感覺,因此網上挺流行用粵語來讀古詩詞。那麼除了粵語還有那些方言保留了古韻呢?
老街前一段時間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臺灣人叫「蝸(wo)牛」為「蝸(gua)牛」?作為北方人的老街,覺得臺灣人把「蝸(wo)牛」讀為「蝸(gua)牛」挺奇怪,以前看臺灣綜藝節目時, 我記得他們還喜歡把「包括」讀作bao gua。後來有不少網友留言評論,從五花八門的評論中可以看到,天南地北的方言,既有不同也有不少相同之處。
一、古詩中的瓜牛與蝸(wo)牛
先簡單說說瓜牛與蝸(wo)牛。在古詩中,蝸(wo)牛不僅僅讀為「蝸(gua)牛」,有些詩直接寫作「瓜牛」,例如南宋兩位詩人的作品。陸遊《醉歸》:
十畝春蕪手自犁,瓜牛廬在鏡湖西。禪心每笑彈棋局,道眼長捐刮膜篦。
絕食就官分鶴料,無車免客笑雞棲。旗亭酒賤秋風近,夜夜歸來醉似泥。
宋·辛棄疾《卜算子 其六 漫興》
夜雨醉瓜廬,春水行秧馬。點檢田間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禿盡兔毫錐,磨透銅臺瓦。誰伴揚雄作解嘲,烏有先生也。
在古詩中,「瓜牛廬」是一個典故,也稱為「瓜廬」或「蝸廬」
在《三國志·魏志·胡昭傳》中記載「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
《魏略》云:『 焦先 及 楊沛 ,並作瓜牛廬,止其中。』以為『瓜』當作『蝸』;蝸牛,螺蟲之有角者也,俗或呼為黃犢。 先 等作圜舍,形如蝸牛蔽,故謂之蝸牛廬。
原來瓜牛就是蝸牛,因為蝸牛太小,因此把小房子稱之為「瓜牛廬」或「瓜廬」,和張嘉譯拍的那個電視劇名稱「蝸居」是一個的意思。
二、蝸牛古音的讀法
康熙字典記錄了唐宋的官方韻書中,蝸的反切法發音。 蝸有幾種發音,其中的蝸(wo)牛」原本讀作「蝸(gua)牛」:
《唐韻》《韻會》《正韻》古華切,音瓜。
唐韻是唐朝的官方韻書,韻會、正韻是元明朝的,記錄為古華反切,guhua=瓜gua。可見蝸牛在古人嘴裡,原本就讀作瓜。
蘇東坡有一首詩《辨道歌》辨道歌,是句句押韻的古體詩。東坡先生為了顯示自己的功力,這首詩沒有換韻,通篇使用【六麻】。其中第36句結尾押韻「蝸」
北方正氣名祛邪,東郊西應歸中華。離南為室坎為家,先凝白雪生黃芽。
黃河流駕紫河車,水精池產紅蓮花。赤龍騰霄驚盤蛇,奼女含笑嬰兒呀。
十二樓瞰靈泉窪,華池玉液陰交加。子馳午前無停差,三田聚寶真生涯。
龜精鳳髓填谽谺,天地駭有鬼神嗟。一丹休別內外砂,長修久餌須升遐。
腸中澄結無餘祖,俗骨變換顏如葩。哀哉世人爭齒牙,指偽為真正為哇。
輕肥甘美形驕奢,譎詭詐妄言矜誇。遊魚在網兔在罝,一氣頓盡猶嘔啞。
餘生所託誠棲槎,九原枯髀如亂麻。胡不斷眾如鏌邪,空與利名交撐拏。
胡不騰踏如文騧,可惜貪愛相漫洿。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閒暇非虛譁。
何須橫議相疵瘕,眾口並發鳴群鴉。安知聚散同魚蝦,自纏如繭居如蝸。
日懷嗔喜甘籠笯,其去死地猶獵豭。吾恨爾見有所遮,海波或到驚井蛙。
烏輪即晚蟾影斜,吾時俱睹超雲霞。
我們節選這一段看看
何須橫議相疵瘕,眾口並發鳴群鴉。安知聚散同魚蝦,自纏如繭居如蝸。
詩中的韻腳:瘕、鴉、蝦、蝸,四個字都在下平六麻韻。其實「蝸」這個字不但在下平六麻,還在上平九佳韻部,這些韻部的字今天韻母都是a。所以蝸牛在古人口中一定是讀作「gua」的,所以好多詩直接寫成「瓜牛」。
三、什麼地方的人,依然讀古音「蝸(gua)牛」、把包括讀作「包(gua)」呢?
老街對於方言沒有研究,出去旅遊大家基本都用普通話交流,沒有機會學習方言。不過這次從從網友的評論裡學到了不少知識。根據網友的回答可以看出,不僅僅是臺灣,內地的西北、華南、江南很多地方讀作瓜牛。
括,入聲字,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活切,音」聒「;聒現在發音」guo「。括、聒都是入聲在平水韻中屬於一個韻部,gua的讀音也許是時代的原因,漸漸由」guo「轉變而成吧?北方的普通話直接讀作「括」了。
四、《登幽州臺歌》的方言發音
前些天老街還寫過一篇文章《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不押韻嗎 》,陳子昂的這首詩押的是馬韻。韻腳是「者」和「下」。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這兩個字的發音類似於zhǎ和hǎ。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zhǎ)。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hǎ)!
這篇文章在百度的網友留言有509條,好多朋友的介紹又讓老街長了見識,不僅是南方,西北甚至華北都有類似的發音:
愛你的華哥:我們湖南邵陽縣口音下字讀ha音,野字讀ya音,斜字qⅰa音,許多古詩用家鄉話讀來很壓韻。無塵無爭:四川話,過來下(ha)嘛!百度網友7669ca:洛陽西某些地方直到現在「者」還讀「zha」。而河南西部到西安,肉,都讀「ru」!豫秦古語!古地尚存啊。!百度網友45142e:翹舌是 阿勒泰/通古斯語,「者」是不是讀「za,第三聲」,我家方言現在就是這樣。prometheus093:閩南話讀出來就押韻啊,人讀作lang,者讀作jia,下讀作ha,沒毛病啊!dghatj:用客家話讀,都是押韻的,野ya,下ha都是客家話的讀音;jzw80029:下,廣東白話讀(ha)沒聲調,客家話讀(ha)四聲。gaogop:關於馬韻的,我贛西北方言(據說應該歸於客家話系)全中,前面常用字的確全是馬韻,後面因為日常對話用不著生僻字,所以也不會讀!據說客家話是很接近唐韻的,所以小時候我們背書有時候覺得用家鄉話念更押韻,但老師不讓,確沒人告訴我其中道理,後來自己略略考證才明白一二!是白馬呀:我們安徽的方言下也讀ha,怕是也就普通話讀xia。杯乾酒盡人未醉無法入睡:晉南土話基本這發音,底下(哈) 野(雅)地,古語發音其實方言更接近一些……!百度網友a98249d:在四川偏遠地方還能見到者讀zha,下讀ha,這是古音。還山:豫西口音,下ha來。孺子牛眼看世界:江西也是這個讀音。特別是者,在江西讀zha,瘠薄玩意兒:用撫州一代方言念也沒有問題的[大笑];美軒軒:河北衡水往東也這麼發音。
結束語
從網友的回答來看,蝸(gua)、下(hǎ)、括( gua)、者(zhǎ)、野(ya)在很多地方的方言裡有這種發音。同時普通話裡有大量的發音也與古韻的反切一致。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人的發音與今天的發音既有變化又有傳承。
至於用哪裡的方言閱讀朗誦古詩詞有味道,老街以為和吃飯差不多,各地的菜系都可以嘗一下,川菜滷菜淮陽菜,各有各的滋味。老街的故鄉是當年漢博士毛萇傳授《詩經》的地方,至今還有民間唱詩的民俗,我的叔父就是非物質遺產歌詩的傳承人之一,聽他唱詩也有特殊的韻味。
一般的詩詞用普通話朗讀沒有什麼問題,唯一的遺憾是普通話裡入聲的消失。不過大家可以依據葉嘉瑩先生的建議,把入聲讀作短促的去聲。如果有機會聽一聽各地方言朗誦古詩詞也是一種享受,可惜機會不多。
https://www.toutiao.com/i6626336088006853127/
如果一首詩詞用於自我介紹,你會選擇哪一首詩詞去代言自己?
詩的換頭 一個不起眼的三流小詩人影響了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
關於蘇州的詩詞 你知道多少呢?一起為蘇州寫首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