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及習俗(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都有哪些)
2023-10-14 12:37:18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歷史很悠久。就像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它逐漸發展和形成。古代統治者使用的儀式方法包括在春天向太陽和秋天向月亮獻祭。「中秋節」一詞在《周禮》一書中提到。
後來,貴族和學者也這樣做了。在中秋節,他們用天空中明亮的球形月亮來崇拜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做法在群眾中傳播,並發展成為一種習慣活動。
中秋節直到唐朝(618-907年)才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當時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祭祀月亮的傳統。《唐太宗志》中提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宋代是這一慶典的全盛時期。在明清時期,它與元旦一起發展成為中國的主要慶祝活動之一。2022年,9月10日是中秋節,而10月12日是公認的假日。
中秋習俗
一、賞月
中國的播種被認為是「秋季收穫節」,春夏兩季種植的糧食應該在秋季收割。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描述了自古以來人們如何在這個季節喝酒跳舞,歡慶豐收。中秋節起源於古代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也是一個祭祀月亮的節日。
根據古代帝王的儀式制度,太陽在春天祭祀,月亮在秋天祭祀。起初,每年8月的「秋分」是月亮被犧牲的日子。因此,在秋分那天月亮並不總是可見的,因此在這一天犧牲月亮是非常不吸引人的。它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祭月的日期定在8月15日。
根據科學觀察,秋天,隨著地球和太陽傾斜度的增加,中國陸地上溫暖潮溼的空氣逐漸消散。西北風現在還不太大。結果,空氣非常新鮮,天空異常晴朗,溼度消失,灰塵沒有升起,月亮看起來又大又圓。月亮在一天中的這個時候最美麗。正如古詩中所說:「賞月時,不知是不是月色告別,光彩奪目,古今中外,天空清澈,萬物皆為人。」
二、吃月餅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結果,元朝一下子被廢黜了。中秋節吃月餅的傳統被傳承下來,作為對這一成就的認可。有一個傳說,達孜在8月15日被謀殺,尤其是在東北部。無論月餅的起源如何,用圓圓的月亮作為人們團圓的象徵,圓圓的月餅作為人們永恒生活的象徵,用月餅表達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祈禱豐收和幸福,已成為天下人們的願望。
月餅都有哪些
一、廣式月餅
五核月餅和蓮蓉蛋月亮象徵著皮,皮薄、軟、好吃,餡滿。
二、蘇式月餅
有點像蛋黃酥,鬆脆香酥、重油而不膩,甜鹹適口,主要以鮮肉月餅為代表。
三、潮式月餅
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口感柔軟,主要有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等。
四、滇式月餅
皮酥餡美,甜鹹適中,色澤澄黃,油而不膩,火腿香味撲鼻。
五、京式月餅
外形精美,皮薄酥軟,層次分明,風味誘人,有自來紅月餅,自來白月餅等。
六、徽式月餅
小巧玲瓏,潔白如玉,皮酥餡飽,餅焰採用野菜,主要代表是梅幹月餅。
七、衢式月餅
以芝麻皮為主,酥香脆爽,外皮有點像芝麻餅。
八、晉式月餅
形式古樸,口味醇厚、酥綿爽口,甜而不膩。
九、臺式月餅
餅皮有「糕皮」與「油酥皮」兩種,內餡則以棗泥、蓮蓉、豆沙、五仁、椰子等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