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方面的降低成本舉措(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
2023-10-13 01:41:51 1
標準化方面的降低成本舉措?一些企業為應對考核而「創新」,致使成果質量不高,難以實際運用產生效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標準化方面的降低成本舉措?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標準化方面的降低成本舉措
一些企業為應對考核而「創新」,致使成果質量不高,難以實際運用產生效益——
【創新在一線】多而不強 一些創新為何變了味?
本報記者 盧越《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有的企業對創新的理解不到位,陷入了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一味追求數量,有的個人為考核、晉升而突擊「創新」。與此同時,「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導致不少成果質量不高,只能躺在展臺上,真正能運用產生效益的並不多。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專利大國。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日前發布的數據,我國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再居榜首。與此同時,我國專利申請多而不強的問題備受關注。
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擁有多項創新成果的企業一線員工。他們提到一個現象:實踐中,有的企業對創新的理解不到位,存在為考核而創新的觀念;一些專利質量不高,真正能實際運用產生效益的並不多。
有企業陷入為創新而創新怪圈
「有的企業陷入了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一味追求專利數量,把專利跟創造力完全畫上了等號。」航空工業陝飛部件廠鉚裝鉗工趙平,向記者說起他觀察到的這一現象。
作為生產一線的金牌藍領、全國勞動模範,多年來,趙平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解決各種生產難題。他認為,在「為考核而創新」的觀念下,「創新就變了味兒」。
米忠義是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散料設備分廠車工、高級技師。他不僅技術本領過硬,而且愛搞創新,根據他的設計完成的加工工藝,為公司的新產品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工友們稱為「改進技術大王」。
談到趙平觀察到的這一現象,米忠義很有感觸。他反問道:「這些年我搞的那麼多技術革新,哪一項是為考核突擊而做岀的?」
「在企業發明專利中,由工人在一線『偶然』產生的佔很大比例。」米忠義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說,「當時我們生產了一批部件,但生產過程中存在弊端,導致產品被退貨。這激發我去改進加工工藝,發明了一種新裝置,沒想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產品質量。」
「技術革新是要工人在生產中去發現的,而不是靠考核出來的。」米忠義說。
當前,我國專利申請量每年超百萬且連年增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的企業靠專利申請「撐門面」,有的個人為考核而突擊「創新」,或將專利作為晉升加分的籌碼。
在嚴格規範專利申請行為,提高專利的實際含金量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已有行動。2021年2月,該局印發通知,明確了11種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指出「消除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
很多創新成果只能躺在展臺上
數量多的同時,轉化利用率低,是智慧財產權領域的「難言之隱」。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國內有效專利轉讓率為4.4%。
「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的問題引起了國網冀北唐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室副主任李徵的重視,他一直關注推動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問題。2013年,李徵帶頭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目前獲得國家專利200餘項,創造經濟效益8000多萬元。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徵曾專門就職工創新成果推廣轉化調研了幾十家單位。調研中他發現,一線職工研發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夠轉化並推廣應用的並不多,最終造成很多職工創新成果只能躺在展臺上,並不能給企業帶來實際效益,解決實際問題。
對此,李徵分析,一些企業對初始創新成果數量要求較高,但對後續成果改進及推廣支持力度不夠,職工創新中重複創新現象較多,「一個好的職工創新成果達到能推廣應用的程度,是需要不斷改進的,然而目前很少有企業建立完善的職工創新成果推廣機制」。
2020年,李徵牽頭成立了「唐山市公益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整合了唐山市各企業和高校的創新資源,採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以「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成果轉化利益共同體,減少技術創新的盲目性,縮短產品研發到商品化、市場化的周期。
關鍵在於企業應該如何考核
在趙平看來,比起按人頭攤派專利數,通過項目牽引人才主動積極參與創新,才能形成正向激勵。
「對於職工創新,不是說不能有考核,關鍵在於應該如何考核,以什麼標準考核。」李徵說,「比如,是考核專利的質還是量?」
李徵建議,建立完善的企業職工創新成果轉化考核機制,把職工創新成果推廣轉化率作為考核企業和企業負責人的績效指標。
「比如在評職稱時,把創新成果轉化率設為權重加分項。如果創新成果沒有應用轉化,則權重加分項少。」李徵解釋說。
「如果完全沒有考核,職工可能會產生惰性,不願意創新。」中國一汽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師、正高級工程師齊嵩宇說,「但這種『逼』著創新不是硬逼,而是去引導,告訴職工具體該怎麼改進,怎麼落地。」
20年前,齊嵩宇在生產中研發出電子漏焊監控器,這項成果用以監測困擾汽車行業的一項世界性難題——汽車點焊漏洞。經過不斷試驗改進,形成了「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如今,齊嵩宇手握30多個專利成果。「考核不是生硬的指標和機械的攤派,而是在引導和激勵中積累經驗,形成創新氛圍。久而久之,職工就把創新當成了習慣。」回望自己的創新之路,他如是說。
「鼓勵職工多出創新專利成果沒有問題。」齊嵩宇指出,「企業真正要思考的是,數量上來後,下一步該怎麼做。」
齊嵩宇進一步解釋,從有的創新成果中可能會發現問題,企業就要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對職工進行指導和幫助;可能多個班組圍繞同一個問題提交了重複的創新成果,但這恰恰反映出該問題正是一個痛點,企業可組織進行專題攻關;可能有的創新並不會形成專利,企業對此要有容錯機制,不撲滅每一個創新的靈感。
來源: 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