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制度由來令人不恥)
2023-10-12 23:28:01 5
?「我是慰安婦受害人,日本在說謊,真相最終是無法被掩蓋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是慰安婦受害人,日本在說謊,真相最終是無法被掩蓋的!」
2016年3月8日,88歲高齡的日本慰安婦受害者李榮洙老奶奶在國際婦女節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記者會上痛訴到。
日本在二戰時期,推出泯滅人性的慰安婦制度,曾強迫數十萬婦女為日本士兵提供性服務。她們來自世界各地,多數來自朝鮮半島、中國、東南亞,以及包括日本本國。
然而二戰結束後,日本雖與周邊國家相繼建交,但對於包括慰安婦在內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拒不承認。
可任憑時間如何流轉,日本汙濁不堪的慰安婦制度,早已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它是倖存者揮之不去的心理陰霾,而日本也因為他們的不反省,將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翻開歷史的那一頁,我們依舊能清晰地看到日本在二戰慰安婦制度的醜惡。
回顧歷史,就是讓我們時刻銘記:它不是簡單的「國讎家恨」,也不是所謂的「苦澀雞湯」,而是對人類歷史文明的一種審視和反思。
慰安婦制度的由來慰安婦制度其實和日本這個國家的政治、傳統以及封建迷信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日本傳統的性政治、性文化、性傳統為該畸形制度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何為性政治呢?其實就是指日本在近代幕府統治期間的生活中,為了加強統治,採取了一系列與女性相關的政策。
這些政策包括:遊廊政策、公娼制度以及在二戰時期開展的慰安婦。這些都是日本性政治的具體表現。
早在日本幕府統治時代,日本「慰安婦」制度就有了雛形,當時日本的娼妓業十分發達,這些都是政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的政策,當時最為明顯的就是遊廊政策。
遊廊政策其實有點像日本幕府統治時代實行的「愚民政策」。
它主要的目的是麻木、消磨大名和日本武士,讓他們失去沉迷於女色,逐漸喪失銳氣和鬥志。幕府支持大規模高級妓女場所的建設,專供大名和武士使用。
在日本歷史上又被稱之為「閹割大名睪丸」政策,因為其後該場所還承擔起了監察大名和武士是否具有異心的職責,也就是說這些妓女成為了幕府警察的爪牙,用來管制大名和武士的。
這裡面的遊廊政策,如果要追根朔底的話,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武士領袖豐臣秀吉。
早年日本戰亂頻發,導致生靈塗炭,很多日本平民因饑寒交迫,便逼迫妻女淪為娼妓。再加之日本軍人在戰爭中的性需求,沒能得到壓制,後來引發了性暴亂。
即便當時日本政府下令禁止,但因遭到武士的反對,最終也是無可奈何,還是保留了下來。
據日本史料顯示:1359年,足利二代將軍討伐暴亂軍隊時,就曾在各軍船上配備10到29名妓女陪同。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傳統的遊廊政策才被廢除,但這種性政治卻並沒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後來日本的公娼制度。
這種制度當時還得到了日本國家權利的認可,此後在戰爭時期演變成了從軍慰安婦制度。
日本慰安婦制度之規模、體系、以及運行的時間,被稱之為「世界之罪」。
聳人聽聞的是,這種制度竟然還是日本官方制定的。日本軍部直接領導,並任命專人負責,具有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和運行模式。
除此之外,慰安婦制度的形成離不開日本的傳統。
日本傳統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男權至上的社會,男性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故而使得日本男性對於性也變得隨意,甚至放縱。
公然出入風塵場所被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日本男性炫耀的資本。
這種習以為常的狀態,也能解釋為何在南京大屠殺時,日軍像禽獸一樣的對女性實施侵犯。因為在他們的骨子裡就認為女性就像是一種附屬品,是依附於男性的。
與此同時,日本女性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以男性為主的,這種教育此後在戰爭中更是變得扭曲。
一時之間,在日本女性的思想,她們認為:男人以參加戰爭來表現愛國,女人就該以奉獻自己的肉體滿足士兵來體現愛國。
因此在早期,我們會發現,日本女性是最早一批的「慰安婦」。而這都源於當時日本社會扭曲的觀念。
另一方面,慰安婦制度與日本的性迷信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日本是一個強調精神的民族,對於性生活有著近乎迷信的心理。
日本士兵認為強姦婦女能給他們帶來戰鬥力或帶來好運。
如果在戰爭中不接觸婦女,他們認為自己是沒辦法上戰場的。如果一個士兵沒進過慰安所,那就會被其他人視為異類,受到歧視。
正是在這種近乎扭曲、變態的心理下,「慰安婦」制度如此荼毒生靈。
除此之外,據史料記載,日本軍人在戰爭環境下,心理極易發生扭曲。而設立「慰安婦制度」可以幫助士兵轉移情緒,可以在戰敗時獲得類似一種變態的補償心理。
正因為這一切因素,再加上殘酷的戰爭,日本的慰安婦制度成為了一種人權侵害,是一種國家犯罪。
而這種醜惡的制度,在二戰時,讓數十萬婦女遭到侵害,他們的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罄竹難書,受害者的陰霾從南京大屠殺人倫喪盡的淫虐蹂躪,再到戰時毫不避諱地「慰安婦」制度,甚至到戰後恬不知恥「進貢式」的為美軍提供「慰安所」。
日本可謂是將性與暴力,和他們所謂的「圖皇國大計」在歷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二戰期間,日本通過誘騙、逼迫等方式強徵隨軍「慰安婦」。美其名曰:安撫士兵、鼓舞士氣。而這些弱勢女流的「慰安婦」,不過是日軍發洩獸慾的無辜對象。
她們來自五湖四海:朝鮮半島,中國、日本本土、荷蘭、東南亞等地。他國婦女謂之「慰安婦」,本土婦女謂之「女子挺身隊」。
有研究表明:中國竟是日軍「慰安」制度的發源地。日本在戰爭時期建立的第一家「慰安所」,就是在我國上海,位於今東寶興路125弄的「大一沙龍」。
這所「慰安所」持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無數中國婦女遭到侵害。
此後單上海就發展到了149家「慰安所」,此後更是在被他們玷汙的神州大地上「大興土木」,將「慰安所」開到了我國20多個省份,共建立1萬多個「慰安所」。
中國至少有高達20餘萬婦女被強徵為「慰安婦」,其中大部分都被日軍欺辱致死。
不僅如此,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在南洋諸國更是走到哪開到哪。所犯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那日軍當時又是如何對待這些「慰安婦」的呢?讓我們走進曾遭受過制度侵害,倖存在世的受害者,或許就能清楚日軍那些醜惡的行徑。
有人曾長期在民間,對日軍強徵「慰安婦」事件進行調查走訪,截止到2015年10月,中國大陸依然健在的慰安婦受害倖存者只有20餘人,中國臺灣僅有4人。
1925年生於海南陵水縣的卓天妹,15歲的時候連同村裡其他幾個婦女被日軍抓去,被逼迫成為「慰安婦」。
白天她們被當作苦力,幫助日軍士兵挑水、砍柴、幹活。一旦發現偷懶跡象,就被遭到一頓毒打。而到了晚上,女人們就被關在一間屋子裡遭受欺辱。
老人至今身上都留有被日軍毆打導致的傷痕。
對於這段過往,老人一直想忘記,但卻難以忘記。每天晚上都經常做噩夢,醒來時滿頭大汗,嚎啕大哭。
老人說:「沒人知道,我們當時過的日子,不像是人過的日子。」那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在老人心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霾。
時至今日,每當老人在電視裡看到日本兵,都會驚恐地閉上眼睛,害怕得直哆嗦。
這種生理乃至精神上的折磨,可見一斑。而像卓天妹這樣的受害者,還只是慰安婦裡面的冰山一角。
在被稱之為「色性地獄」的慰安所裡,慰安婦們有的躺下就沒能再爬起來;有的被虐殺,有的不堪蹂躪而自殺。
如若遇到不從或反抗的婦女,輕則讓其絕食,重則對其進行殘害,剁去手足甚至將她們丟到牢籠中,放狼狗撕咬。
日本慰安婦制度,違反人道主義、兩性倫理,也違反了戰爭常規的制度化的國家犯罪行為。
它極大地侵害了受害人的人格、人性和民眾自尊心,並讓她們承受惡劣肉體和心靈的痛楚。
日本慰安婦制度這樣的滔天罪行,在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那些受害倖存者,是否等來屬於她們的公道?
日本的逃避,永遠的恥辱1995年,中國的慰安婦受害倖存者第一次狀告日本政府,她們是來自山西省盂縣的侯巧蓮、李秀梅等人。
她們要求日本政府對侵華日軍所犯下的性暴力行為承擔法律的責任。
然而判決卻久久未能下來。儘管日本因為「慰安婦」制度,陷入了口誅筆伐中,但日本卻依舊恬不知恥,甚至拒絕承認在二戰時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這些受害倖存者,最終等來的卻是如雞肋般的判決。
日本東京高等法院,承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婦女實施了性暴力,但日本政府卻表示對這些受害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日本政府不正視過去自己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也不對遭受身心傷害的慰安婦倖存者公開道歉或是予以賠償。
甚至將這種犯罪行為扭曲為本國的一種榮耀。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中山成彬,就曾公開在日本國內演講時,引用了一個日本女留學生的話:「亞洲受害婦女,應為充當慰安婦而感到自豪。」
如此言論,令世人震驚不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慰安婦受害倖存者,也都年事已高,已是風燭殘年。
她們有很多人都在與日本政府打官司,最終都被告知訴訟時期過期以及個人不能起訴政府為由,敷衍了事。
放眼望去,韓國、中國等各地慰安婦受害倖存者,沒有一人等到了日本政府的謝罪賠償,甚至一句公開的道歉都沒有。
2015年、2017年,關於「慰安婦的聲音」兩次申遺,兩次都沒能成功。
背後是日本政府對日軍實施的軍事性奴隸制度的逃避,為了美化自己的國際政治形象,對教科文多發施加壓力。
甚至在南京大屠殺資料申遺成功後,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多次宣傳:「決不允許再有第二次的失敗。」
以至於在「慰安婦的聲音」申遺時,為了阻止日本政府可謂是不遺餘力。
甚至直接威脅教科組織,如果「慰安婦的聲音」申遺成功,他們將退出教科文組織。而這一威脅,無疑掐住了當時財政日益拮据的教科文組織,最終擱置了該申遺項目。
然而教科文的退縮並不代表人類文明和良知就此裹足不前,關於慰安婦制度的歷史遺留問題,並不會因時間而淡化。
就如一直致力於揭露日本慰安婦制度暴行的蘇智良教授所說:
「歷史連結著未來,正確認識戰爭指責任的問題,是日本戰後融入世界的基石。以性暴力作為戰爭工具,是對全人類的犯罪,必將書入歷史,永受譴責,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日本就慰安婦制度的不作為,勢必也會將日本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我們不斷回顧歷史,不是簡單的感時傷懷,而是時刻提醒我們國人:勿忘國恥,強大自己,強大國家,因為國強則民不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