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轉化成了什麼民族(讓北宋頭痛不已的)
2023-10-12 20:59:46 2
前言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各民族之間團結友好,共同進步。但是在古代,中國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卻一直在戰與和之間不斷變化。
自秦朝建立以來,每個朝代都或多或少面臨著少數民族的侵擾。秦漢時期的匈奴、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唐朝時期的突厥,都對中原政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而在宋代,也有幾個令中央統治者非常忌憚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分別是遼、夏。金。在這三個政權之中,最令北宋頭痛不已的當屬遼國,該政權的創建者便是以耶律家族為首的契丹族。
契丹族雖然是因為對北宋造成很大的威脅才在史書上大放異彩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契丹出現的朝代就是北宋。無論是民族還是政權,都是需要發展的,在對北宋造成威脅之前,契丹就已經出現於歷史之中。
契丹一族最早見於《魏書》,此後在隋唐時期的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關於契丹的來源,有人認為是鮮卑族後裔,也有人認為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契丹一族便在各種勢力之間周旋發展。唐朝初年,契丹進入部族時期,依附於突厥。武周時期,因反對唐朝統治而稱汗反抗,而後契丹一族的可汗從大賀氏家族轉為遙輦氏,之後耶律家族壯大,契丹政權落入耶律阿保機手中。
契丹族首領痕德廑可汗死時,擔任契丹部族夷離堇的耶律阿保機,此時已經羽翼豐滿、手握大權。因此他並未遵從定製繼續從遙輦氏一族選擇繼任的可汗,而是自己繼承了汗位,從此以後契丹一族進入耶律家族的統治時期。
907年,耶律阿保機稱汗。
當時的契丹一族,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其首領需要部落選舉而成,耶律家族任何人都有成為可汗的希望。
但耶律阿保機已經吸收了中原政權的統治方式,不希望王權旁落,想要讓可汗也如同皇帝一般實行終身制,於是拒絕改選。
這讓阿保機的其他三個兄弟非常不滿,於是逼迫他進行選舉。在述律平的幫助之下,阿保機通過三次「諸弟之亂」解決了他弟弟們發動的叛亂。
然而,契丹部族其他首領見他奪去了遙輦氏的可汗之位並且還想永握大權,紛紛眼紅不已,也想要成為可汗。
阿保機聞知此事,在述律平的建議下讓七個部落的首領前往鹽池赴會,趁機將他們七人殺死,此後契丹部族在耶律阿保機的手中真正實現了統一。
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號「契丹」。在契丹建國之初,他任用漢臣、收留流民、發展農業、創立契丹文字,此後契丹不斷壯大。
936年,契丹以幫助石敬瑭打敗後唐為條件獲得幽雲十六州,並且之後以其為南下的跳板,滅了石敬瑭所建的後晉。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大遼」,曾經依附於各少數民族政權的部落,如今侵略中原的野心顯而易見。
當中原地區迎來統一的時候,遼國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迎來頂峰。在宋太宗統一北漢時,遼國出兵相助,高粱河之戰讓北宋見識到了遼國銳不可當的實力。
但是北宋政權內部,不僅重文輕武,甚至為了防止大將舉兵造反而採用更戍法,讓兵將之間沒有任何默契而言。而遼國本就是少數民族,身強力壯作戰能力突出,於軍事能力上較宋朝更為強悍。
不僅如此,宋朝的兵力也多良莠不齊。每逢天災,流民加劇之時,北宋就把這些人納入軍隊之中,導致國家負擔家中,但是軍事實力並未增強。
蕭太后掌權後,對國內外實行了一系列整頓措施,遼國逐漸發展到過剩民強的地步,對北宋的入侵也就更為頻繁。
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御駕親徵,宋軍見真宗親自到澶淵督戰,士氣大增。遼朝見狀,便商議與北宋議和。
在諸多考量之下,宋真宗同意與遼朝議和,並且約為兄弟之邦,宋朝每年按例對遼朝進行上貢。中原政權像少數民族政權上貢,算是史無前例的一次。
雖然雙方答應不再出戰,但是實力強勁的遼朝依然對中原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之後,隨著西夏的強盛,中國的版圖之上出現了三個鼎立的政權。
然而,這樣一個實力強勁的政權,與重文輕武的北宋相比,滅亡得要更早。
在宋遼和平的日子裡,東北地區一支強勁的隊伍出現,並於後來建立了政權「金」。金朝的出現,改變了曾經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時宋、金都比較弱小,且都忌憚遼朝, 於是打算一同對付遼朝,並且有了海上之盟的約定。
然而,與宋遼的澶淵之盟相比,海上盟約的效力實在是小得可憐。
在宋金的合力之下,逐漸走向衰落的遼朝就此消失。而盟約之中的燕雲十六州宋朝也沒真正地拿到手,反倒讓宋金之間的邊界接壤。沒了遼國對金的壓制和阻擋,北宋成為金朝眼中的一塊肥肉,之後的命運不言而喻。
當然,金也設想不到,滅了北宋的自己最終又成為蒙古口中的獵物。
在宋金的合力之下,遼國消亡,契丹人也逐漸流散,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但是,在現代生活中,契丹族的血脈隱隱可見。
生活在如今黑龍江、蒙古一代的達斡爾族,是最近接契丹的民族。如今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族內的事情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繼承,但是在清朝以前,他們所使用的蚊子卻是契丹文。
不僅如此,據科學家檢測,達斡爾族的DNA是與契丹人DNA最為接近的民族。在歷史學家的眼中,達斡爾族便是古代的契丹民族。因此,達斡爾族雖然不是百分百的古代契丹人,但是在歷史的演變之中,他們卻是最有可能被稱為契丹後人的民族。
古代的中國,面臨著中央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各種糾紛,中原或採用議和、或採用羈縻政策,明清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也採用了土司制度進行管理。
但無論哪種方式,中原政權對待少數民族政權從來都是以守為主,並未主動對其進行佔領。也或許是這種緣由,在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交融之中,中國各民族逐漸呈現出和平友愛的狀態。
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少數民族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起努力,便是一個不錯的印證。無論古代各民族關係如何,如今的中國,便是一個團結統一、各民族融洽相處的多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