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的傳說(端午漫談①端午節的來歷)
2023-10-13 11:03:00 1
講述人:王傑,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仲夏時節,粽葉飄香,五月初五,又見端午。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等。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人文、哲學、星象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
端午,從字面的意思看,「端」字的本義是「正」,也有「初」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由於「五」與「午」同音,因此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就被叫做端午。五月五日這一天也就叫做「端午節」了。又因為「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複,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陽辰」,所以端午又叫做「端陽」。到了唐代,因為唐玄宗出生在八月五日,宋璟為討好皇帝,避諱「五」字,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這個就是端午節名字的由來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的說法,但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不外乎以下四種:人物說、信仰說、闢邪說和夏至說。
端午節的來歷——人物說
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但說起端午節,大家肯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屈原。
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看到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他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楚懷王不接受屈原的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不久後去世。消息傳到楚國,忠貞的屈原悲憤欲絕,上書新即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誰知頃襄王寵信奸佞,將屈原削職流放。秦國一看時機成熟,便於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國的郢都。楚國失地千裡,百姓屍橫遍野。
屈原眼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自己救國無望,美好的理想化為泡影,心如刀割。在極端憂鬱、悲憤、絕望的情況下,抱石投入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當地漁民聞訊迅速駕舟趕來打撈,可總不見屈原的身影。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入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水面果真浮起魚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貞潔的孩子們。
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行吟澤畔,斯人已逝。「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樣的千古之問卻依然橫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說,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愛戴和懷念,同時也體現了愛國精神在人民群眾心中永恆不變的真諦。正因如此,端午這個日子,不管有怎樣的節日氣氛,它的本意是悲情的、悲憫的,也是深沉的、深刻的,更是愛國的、愛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