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生酮(生酮療法須科學看待逐步推廣)
2023-10-12 20:07:55 1
怎樣才能生酮?■本報記者 趙廣立近日,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有關PURE研究的兩篇論文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項基於18個國家13.5萬名35~70歲居民、隨訪近10年的大型流行病學隊列研究統計顯示,脂肪攝入量跟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不太相關,甚至脂肪攝入多的人群死亡率反而低一些,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怎樣才能生酮?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怎樣才能生酮
■本報記者 趙廣立
近日,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有關PURE研究的兩篇論文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項基於18個國家13.5萬名35~70歲居民、隨訪近10年的大型流行病學隊列研究統計顯示,脂肪攝入量跟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不太相關,甚至脂肪攝入多的人群死亡率反而低一些。
更令人意外的統計結果是,碳水化合物攝入最多的人群——佔總熱量的77%,比吃碳水化合物少的人(佔總熱量的46%)死亡率高28%。
儘管該研究中的樣本來源過於複雜,難以排除經濟條件差異等各類混雜因素的幹擾,但上述「挑戰健康飲食定義」的結論仍然引起了營養學界和醫學界的廣泛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平素極少「露臉」、倡導高脂/低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生酮飲食」也在這場討論中屢被提及。
什麼是生酮飲食
雖然《柳葉刀》論文的統計結果為「低碳水化合物攝入人群死亡率更低」和「脂肪攝入量多無礙」背了書,但這與生酮飲食中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飲食」含義並不相同。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生酮療法倡導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腫瘤中心的江波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生酮飲食是一種嚴格限制可利用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和大量脂肪攝入的飲食方式。作為一種飲食減脂療法,它的生物化學邏輯是:嚴格限制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會使身體的糖原逐步耗竭,從而促使人體將肝臟代謝脂肪產生的酮體(主要為β-羥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作為維持生命活動的能源之一。維持這種飲食方式一段時期,可以有效減少體脂、降低體脂率,故該方法又稱為「生酮減脂」。
這種減脂方法怪就怪在「吃肥肉還能有效減肥」。江波透露,嚴格的生酮方案要求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除外)攝入小於12g/天,蛋白質按照1g/kg·d的數量給予,其他能量需求全部以脂肪給予。
「生酮中的『生』就是生產的意思。」江波說,生酮飲食減脂法是通過模擬機體的飢餓狀態,通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引導機體耗竭肝糖原,增加脂肪動員、分解代謝。而最終形成的酮體一部分被機體作為能源分解代謝,一部分從呼吸道、皮膚、尿液中排出。
模擬機體的飢餓狀態會有飢餓感嗎?江波解釋說,在機體轉換為以酮體為主要能量來源的過程中,出現飢餓感是正常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體逐步適應酮症狀態後,飢餓感會逐步消失,這個過程約需要一周到數周。「酮體是天然的食慾抑制劑,升高的血酮可促進膽囊收縮素的分泌,進而抑制攝食中樞,從而減少飢餓感。」
通過生酮減脂這種特別的脂肪消耗和排出方式,體脂減少的速度遠大於傳統的減脂方式。江波告訴記者,統計顯示,根據初始體重的不同和執行情況,認真執行者多數可以實現8~10斤/月的體重下降。目前觀察到最高記錄是4周體重下降25斤。
生酮減脂安全第一
作為高脂飲食,生酮減脂與營養學界推薦的均衡飲食相違背。而肥胖者往往伴有血脂偏高,生酮飲食會不會進一步誘發高血脂?對此江波表示,生酮減脂非但不會提高血脂水平,多個生酮減脂中心的臨床實踐證明:較高比例的生酮減脂人群血脂還因此有所降低。
江波進一步指出,生酮引起的血酮水平升高(飢餓性酮症)一般也不會誘發酮症酸中毒。「飢餓性酮症血酮往往只有2-3mmol/L,遠達不到糖尿病酮症的水平;而且飢餓性酮症的血糖水平是下降的,一般不會引起血pH值的改變。」
此外,生酮減脂只是一個過程,並不延續終身,達到減脂目標後逐步切換為均衡飲食,「這和經典營養學推薦並不違背」。
不過,江波提醒,生酮飲食需要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這包括生酮飲食前,要進行基線評估,明確適應症(目前暫定為BMI>28kg/m2、肝腎功能正常的單純性肥胖人群)和禁忌症(如脂肪代謝途徑中關鍵酶的缺陷和功能喪失等),制訂合理膳食計劃;生酮飲食期間,要定期監測血酮和尿酮水平、體重變化,注意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同時做好對低血糖、瘙癢和風疹、便秘等不良反應的應對。
「生酮飲食療法應用於兒童癲癇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已充分證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過,江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考慮到相關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生酮飲食減脂療法目前還不宜全面推廣。
江波介紹說,生酮飲食減脂法屬於新鮮事物,缺乏規範化操作流程,缺乏完整的不良反應預防和應對知識,需加快進行臨床路徑制定及專家共識和指南的制定,編制規範化培訓教材,開設規範化培訓教程。為此,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營養學部精準營養專業委員會建議,對於生酮飲食減脂,宜穩步進行,先做好標準制定、人員培訓、教材編寫、建立不良反應通報和聯動機制等,再逐步推進。
生酮療法的潛力
在江波看來,生酮療法之於減脂,尚屬「小試牛刀」的範疇。事實上,生酮療法在1921年誕生之初就被用於控制小兒癲癇的發作。後來,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高度依賴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開始嘗試用生酮療法對腫瘤患者進行治療。
「從腫瘤代謝的特徵來看,生酮飲食治療適合較高比例的腫瘤患者,但採用生酮療法有其禁忌症,如存在一些諸如對酮體的合成或利用障礙等代謝問題,就不能採用此療法。」
「儘管目前人們對生酮療法的研究進展到發現了對腫瘤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馬上用於臨床,更不能說生酮療法無所不能——這是非常可怕的認識傾向。」江波告訴記者,當前他一邊推進生酮減脂的規範化,一邊著手探索生酮療法在其他疾病治療中的機理,由易到難地推進生酮療法的實用化。「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生酮飲食對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等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標準化,需要開展設計精良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待取得紮實循證醫學證據後,才能進行深入推廣。」
《中國科學報》 (2017-09-07 第6版 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