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傳統文化(從草根到非遺民俗)
2023-10-13 07:48:30 1
舞龍舞獅傳統文化?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快看舞獅咯」1月29日,農曆臘月廿七,虎年新春的腳步臨近,在樂山市中區蘇稽古鎮,舞獅、耍牛兒燈等民俗表演,為古香古色的小鎮增添了濃濃年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舞龍舞獅傳統文化?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舞龍舞獅傳統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
「快看!舞獅咯!」1月29日,農曆臘月廿七,虎年新春的腳步臨近,在樂山市中區蘇稽古鎮,舞獅、耍牛兒燈等民俗表演,為古香古色的小鎮增添了濃濃年味。
只見在蘇稽古鎮的戲臺前,紅、黃兩隻獅子時而乖巧地趴在地上讓觀眾撫摸,時而騰空躍起表演絕活,加之喜慶的造型、豔麗的色彩,引得現場觀眾一片叫好。樂山市民王女士指著兩頭正在和觀眾互動的獅子,說道:「在樂山要說獅舞,這向家班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向家班獅舞於1796年創建於眉山市仁壽縣富家鎮,後被傳承人帶到樂山。1980年,向家班重新搭班,逐漸成為代表樂山民俗文化的一張名片。2011年,向家班獅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向家班獅舞是如何從「草根」變成非遺,更成為樂山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民俗活動?1月31日,樂山市市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嘉州(向家班)龍獅舞藝術團藝術總監毛萬安,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了其傳承和發展。
雄獅少年
讓傳承五代的獅舞名聲大噪
毛萬安回憶:「1979年,樂山舉行『樂山縣第七屆群眾文藝調演』,1980年,通江鄉組織成立業餘劇團,沉睡了十幾年的向獅子又醒了。」向家班的第四代班主向汝章正當年富力強,他早就不甘心向家班獅舞在自己的手上失傳。
向汝章白天在通江場上擺地攤修自行車、修鎖、配鑰匙,晚上就在自己家裡製作獅子燈具。還不滿五歲的外孫周雪明對獅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外公搗弄獅子,小傢伙總是好奇地在旁邊盯著。每次排練過後,向汝章都要刻意同小外孫摸爬滾打一番,漸漸教會了周雪明跳、躍、翻、滾、打等一系列舞獅的基本動作,半年過後,周雪明已經能連續翻二三十個筋鬥了。
1985年春節,樂山舉行春節燈會,10歲的周雪明表演的「哪吒逗雄獅」,博得觀眾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評委們個個稱奇叫絕,頒給了他一個特別的創意大獎。1991年春節,樂山市中區組織大型藝術節表演。同時,組織參加了第三屆樂山文化藝術節的「海棠遊燈會」。兩次表演,少年周雪明的哪吒鬥雄獅越演越出色,事後觀眾一談起這次遊燈會,總要提起通江的「向獅子」和鬥雄獅的「小哪吒」。
向家班獅舞第五代傳承人周雪明
長大後的周雪明,不再適合演「哪吒鬥獅」的角色了。「海棠遊燈會」過後,向汝章安排周雪明舞獅頭。由於自小就打好了基礎,周雪明舞起獅頭來,師兄師弟們個個都不是對手,只有二師兄王世華不甘示弱,經常同他切磋,一絲不苟地與他認真過招,逐漸練成了一對過得硬的「金不換搭檔」。
1994年6月,向家班被樂山市派往成都參加「四川省青年運動會」開幕式表演;9月,又參加了成都「四川國際民間藝術節」。毛萬安說:「這兩次大型表演,周雪明、王世華的兩頭獅子打頭陣,為整個群獅舞增威加彩,深受嘉賓讚譽。」
重新搭班
結合本土文化出新招
2004年春節,市中區組織民間民俗文化巡遊,向家班一下玩轉了8頭獅子,名聲大振。「此後,樂山的大小節日、各地的商業慶典,都能時常目睹向家班獅舞的風採。」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向汝章、周雪明、毛萬安等骨幹成員經過商量,成立了「嘉州向家班龍獅舞藝術團」。
藝術團成立,如何將獅舞傳承下去?「傳了幾百年,都是那些老掉牙的把式,不傳丟才怪!」年輕的周雪明心直口快,道出了獅舞傳承的癥結所在。
經過反覆討論,向家班成員清楚地意識到,藝術需要創新,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滾、跳、抖毛、甩尾等舞獅動作,已經無法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網上搜索所有的獅舞,認真取其精華加以利用;對照南獅北獅的不同風格加以揉合;仔細研究公獅母獅大獅幼獅的生活習性,從真獅子的動作中提煉需要的經典動作;結合樂山、峨眉山的本土文化出新招……」經過群策群議,周雪明、毛萬安等團員創新性地創作出了帶有樂山本土元素的幾個招式:「三江潮湧」「大佛坐禪」「靈猴望月」「金頂拿雲」,巧妙地將樂山特色融入獅舞當中。
這些經典技藝不僅成為向家班日後演出的主打招式,也為團隊的演藝事業贏來了更多機遇。第十五屆中國(樂山)蘭花節、四川省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2008北京奧運火炬接力樂山峨眉點火儀式、2017年第二屆樂山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夜遊三江啟動儀式、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都有向家班獅舞的精彩亮相,傳統獅舞煥發出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