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歷史演變(你知道四川某些方言的來歷嗎)
2023-10-13 03:16:55 1
四川方言歷史演變?1,贊靈子(戰靈子),流傳於成都市區,可能四川其他地方也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四川方言歷史演變?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四川方言歷史演變
1,贊靈子(戰靈子),流傳於成都市區,可能四川其他地方也有
贊靈子,應該是「顫翎子」 ,是唱川劇時候,有的角色頭上有兩條長長的野雞翎子。一走動,頭上野雞翎子,不停顫動,顯得得意洋洋,
所以對於那些愛出風頭的人,成都人就叫他顫翎子,成都人:顫也發成「戰」或者「贊」音,贊翎子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老成都話,說某人, 跳顫(跳戰)得很,某人爆顫(暴戰),來歷都是川劇,
2,戰花兒,或者贊花兒,是成都市區話,可能四川其他地區也有用,我問過我家長輩,什麼是戰花兒?
答案是:戰花兒,或者贊花兒,應該寫做「顫花兒」 原本是指以前唱川劇的時候,花旦或者搖旦(搖旦很多都是媒婆角
色,走路一搖一搖地)頭上帶的花朵,因為花旦活潑,搖旦動作大 她們頭上的花朵不停顫動
所以,老成都人引申為愛出風頭的人 ,跳得高,像川劇花旦或者搖旦一樣頭上花亂顫動 ,
多誇張的。跳得高,跳顫,後來就叫顫花兒,戰花兒,贊花兒,一回事
3,白火石
古代取火,聽過遠古舊石器時代 燧人氏的故事,他教給人們如何取火。可以鑽木取火,也可以用石頭撞擊取火
以前成都府南河(古稱錦江,岷江支流)邊都是自然河岸,有大大小小許多石頭。其中有一種白色石頭,傳說互相撞擊就可以引燃火 ,好像是兩個白色乾燥石頭放陽光下互相撞擊,這種石頭是打火石的一種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到河邊見到白色石頭試著打火,果真有焦糊味,打火後白色石頭上也是焦黃一片,看著這種石頭可以打火,實際上很難打得出火來
成都人把沒用的人,叫做白火石。比如說「張三是個白火石」 意思就是張三是個沒用的人
4,廣耳石
原本是指河邊,溪流邊,大型笨重的石頭,後來在民國時期,特指在成都東山方向(東山,老成都指的龍泉山方向)居住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一般是清朝中期從廣東過來的 ,民國時期成都人的衣著已經和清朝有很大區別了 而東山的客家人,衣著還保留清朝服飾,他們這種服飾還有客家衣服的特點,加上當時的東山寒冷 他們的衣服又笨又重,冬季非常臃腫。他們的形象被當時成都人用又笨又重的河邊大石頭來形容,意思就是笨重不堪,土裡土氣。
解放後,廣而石,一詞,被成都人用來形容土裡土氣的人,「廣」字,也是鄉土氣息嚴重的意思(和東山廣東過來的客家人有關係)
六,么臺(yao tai ),=== 四川話指結束了,么不倒臺===四川話指一直延續某事不結束
舉例:哎呀,他緊鬥說話么不倒臺
原來本來是指川劇結束了,戲演完了 這是通行全四川的四川話
五,板眼兒
四川人愛說的詞,比如「他這個人板眼多得很」 ,意思是這個人靈活主意多,辦法多。略略帶有心眼多的意思
成語==有板有眼 比如:做事有板有眼,比喻做事有章法
這個詞應該通行於全四川,問了長輩,這個詞來源於川劇,意思是川劇伴奏音樂的節拍,用木頭或者竹子小板子敲節拍
親們還知道些什麼方言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聯繫小編,《嶽池掌上生活》將推出更多關於廣安的資訊!喜歡家鄉的親們,請點擊關注《嶽池掌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