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原文翻譯註釋(左傳精讀鄭伯克段於鄢)
2023-10-13 08:43:26 2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翻譯註釋? 背景鄭國是除魯國之外最先載入《春秋》和《左傳》的諸侯國「鄭伯克段於鄢」這六個字本是《春秋》有關鄭國的第一筆記載,它表明鄭伯(鄭莊公)在這一年(前722)擊敗了弟弟共叔段《左傳》將這六個字演繹成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故事,以說明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鄭伯克段於鄢原文翻譯註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翻譯註釋
背景鄭國是除魯國之外最先載入《春秋》和《左傳》的諸侯國。「鄭伯克段於鄢」這六個字本是《春秋》有關鄭國的第一筆記載,它表明鄭伯(鄭莊公)在這一年(前722)擊敗了弟弟共叔段。《左傳》將這六個字演繹成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故事,以說明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初,[一]鄭武公娶於申[1],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2]。莊公寤生[3],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4]。亟請於武公[5],公弗許。
[一]竹添光鴻:「初」字追敘法。
[二]魏禧:地險則難制,故不許,然措語純是親愛。
[三]竹添光鴻:「謂之京城大叔」一句,極有神採,隆重尊嚴威焰逼人之狀如見。
及莊公即位[6],為之請制[7]。公曰:「制,巖邑也[8],虢叔死焉[9],佗邑唯命[10]。」[二]請京[11],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2]。[三]祭仲曰[13]:「都[14]城過百雉[15],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16],不過參國之一[17];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18],君將不堪。」[四]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19]?」對曰:「姜氏何厭之有[20]?不如早為之所[21],無使滋蔓[22]。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五]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3],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4]。公子呂曰[25]:「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26],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27]。」公曰:「無庸[28],將自及[29]。」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30]。子封曰[31]:「可矣,厚將得眾。」[六]公曰:「不義不暱[32],厚將崩。」
[四]竹添光鴻:一「將」字,與後許多「將」字及「姑」字應。
[五]魏禧:此卻在「草」上藏一「除」字,是最善探隱處。
[六]竹添光鴻:前雲「無生民心」,猶介兩歧,此雲「厚將得眾」,直恐棄此歸彼也。一層進一層。
[七]竹添光鴻:「聞其期」三字,可知平日窺伺之密。
[八]竹添光鴻:果然崩也。
大叔完聚[33],繕甲兵[34],具卒乘[35],將襲鄭。夫人將啟之[36]。公聞其期,[七]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37],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8],大叔出奔共[39]。[八]《書》曰[40]:「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41];如二君,故曰克[42];稱鄭伯,譏失教也[43],謂之鄭志[44];不言出奔,難之也[45]。
遂寘姜氏於城潁[46],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47]。」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48],聞之,有獻於公。
公賜之食,食舍肉[49]。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50]。」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51]!」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52],隧而相見[53],其誰曰不然?」公從之。[九]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54]!」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55]!」遂為母子如初。
[九]竹添光鴻:莊公之悔,其理已明,但當時最重誓言,故只須有兩全之法,使他下得虎背,便無不從。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56],愛其母,施及莊公[57]。《詩》曰:『孝子不匱[58],永錫爾類[59]。』其是之謂乎[60]。」
後語《左傳·隱公元年》稍後載:「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共叔段之子)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天子軍隊)、虢師(西虢國軍隊)伐衛南鄙(南部邊境)。」次年(前721)「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左傳·隱公二年》)。
注釋:
[1]申:姜姓諸侯國,在今河南南陽。
[2]共叔段:段是其名,共(音gōng)是段的諡號,叔是段的排行。
[3]寤生:逆生,逆產,即足先出,與順產反。寤同「牾」。
[4]欲立之:欲立共叔段為太子。
[5]亟:音qì,屢次。
[6]及:等到。據《史記》載,莊公即位是在前743年。
[7]為之請制:請求以制為共叔段採邑。制,在今河南滎陽。
[8]巖邑:險邑。巖:「巖」之異體字。
[9]虢:諸侯國名,有東西二虢,此為東虢。叔,東虢國君,被鄭所滅。
[10]佗:同「他」。唯命:唯命是聽。
[11]京:鄭邑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南。
[12]大:同「太」。大叔:即太叔。
[13]祭仲:鄭國大夫。
[14]都:都邑,有宗廟先君牌位的城邑。非指國都。
[15]城:城牆。雉:高一丈,長三丈。百雉即長三百丈。
[16]大都:大都邑。下文的中、小,指中都、小都。
[17]不過參國之一: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
[18]今京不度,非制也:京不合法度,非先王之制。
[19]焉:怎麼,怎能。闢:同「避」。
[20]厭:滿足。
[21]早為之所:乘早對共叔段作出處置。
[22]無使滋蔓:不要像蔓草那樣讓它隨意滋長。
[23]斃:踣,跌倒,引申為失敗。
[24]鄙:邊邑。貳於己:二心於己。即雙重領導,既屬國君又屬共叔段。
[25]公子呂:鄭國大夫。
[26]與:音yù,給予。下同。
[27]無生民心:無使民產生他心。
[28]無庸:無用,不用。
[29]將自及:共叔段將自及禍。
[30]廩延:鄭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31]子封:公子呂之字。
[32]暱:親。
[33]完聚:完整城牆,聚集糧草。
[34]繕:修繕。甲兵:甲是盔甲,兵是兵器,泛指武器。
[35]具:準備。卒乘:卒為步兵,乘為車兵,泛指戰士。乘:音shèng。
[36]啟:開,引導。
[37]鄢:鄭邑名,在今河南鄢陵北。
[38]辛丑:二十三日。
[39]共:音gōng,衛邑名,在今河南輝縣。
[40]《書》曰:《春秋》記載說。
[41]段不弟,故不言弟:段不像弟,所以《春秋》未言段是莊公弟。
[42]如二君,故曰克:莊公和段有如二君,所以《春秋》曰克。
[43]稱鄭伯,譏失教也:段之所為,皆鄭伯失教所致,所以《春秋》稱鄭伯而不稱莊公。
[44]謂之鄭志:《春秋》這樣書寫,是從鄭人之志。
[45]不言出奔,難之也:《春秋》未言共叔段出奔,是因為鄭伯克之極難。
[46]寘:「置」之異體字。城潁:鄭邑名,在今河南臨潁西北。
[47]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生不相見,死後再相見於地下。
[48]潁谷:鄭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鎮守邊疆的地方長官。
[49]舍肉:把肉放在一邊。
[50]遺:音wèi,饋贈。
[51]繄:音yī,發語詞,無義。此句意為,你有母親可送(肉給她享用),而我沒有。
[52]闕:音jué,挖掘。
[53]隧:用作動詞,意為掘作隧道。
[54]融融:和樂的樣子。
[55]洩洩:和融融相同,亦和樂的樣子。
[56]純:大,篤。
[57]施:音yì,延及。
[58]匱:竭盡。
[59]永:長久。錫:同「賜」。這兩句詩出自《大雅·既醉》。
[60]其是之謂乎:說的就是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