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陽曆和陰曆的哪個好(農曆陰曆陽曆)
2023-10-13 08:35:56 1
生日陽曆和陰曆的哪個好?說起生日,仔細留意你會發現不同人之間存在兩種過法,一種是按照陽曆來過,也就是身份證上的日期;還有一種是按照「陰曆」,也就是確定春節、元宵、中秋等各種傳統節日的曆法,對於這個曆法也有人叫它農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生日陽曆和陰曆的哪個好?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生日陽曆和陰曆的哪個好
說起生日,仔細留意你會發現不同人之間存在兩種過法,一種是按照陽曆來過,也就是身份證上的日期;還有一種是按照「陰曆」,也就是確定春節、元宵、中秋等各種傳統節日的曆法,對於這個曆法也有人叫它農曆。
那麼問題來了,1. 「陰曆」真的是陰曆嗎?陰曆和陽曆有什麼不同?2.農曆和陰曆一樣嗎?3.除了這兩種曆法還有其他的曆法嗎?
說起前兩個問題,相信大家都能說一說。「陰曆」是中國傳統的曆法,一些場合和農曆是通用的;「陽曆」國際通行的曆法,也叫「公曆」。我們過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春節,都是按照「陰曆」來過的。這麼說也沒錯,知道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也夠用了。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些顯然是有些偏頗的。那到底從專業的角度來講,這幾個問題該如何回答呢?在回答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曆法的起源。
日晷
1.曆法的起源
曆法起源於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不同的生產方式需要曆法的形式不同,需要的程度也不同,在歷史長河中主要形成了3種典型的生產方式,即:農耕、遊牧、漁獵,相對應也產生了3種不同的文明形式。
農耕文明:在3種文明中最注重曆法的,因為農業的生產與太陽的運動息息相關,因此他們會關注太陽的運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太陽曆」
漁獵文明:特別是沿海的漁獵民族,也很關注曆法,因為出海捕魚需要密切關注潮汐的變化,而潮汐的變化與月亮又密切相關,因此他們會月相變化,進而形成了「太陰曆」
遊牧文明:三種文明形式中最不重視曆法的,對曆法的要求很低。但遊牧民族活動範圍廣闊而不穩定,很難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所以就會頻繁地跟農耕、漁獵部族發生各類關係——交流、交易、摩擦、衝突、通融……跟農業部族打交道多,他們就侵染太陽曆多一些;跟漁獵部族打交道多,他們就侵染太陰曆多一些;如此侵染,再加有意無意的傳播,就促成了太陽曆和太陰曆的「相遇」
所以現今仍然使用的曆法種類主要有三種:
①太陰曆:依據月相變化周期制定的曆法,簡稱陰曆,又叫回曆。這種曆法,歷月的日序與月相對應,但歷年的月序卻與季節毫不相干。現在只有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陰曆仍然使用,故稱回曆。
②太陽曆:依據太陽回歸周期編制的曆法,簡稱陽曆,或叫公曆。這種曆法,歷年的月序與季節相對應,但歷月的日序與月相卻毫不相干,是國際通用曆法
③陰陽曆:是既依據月相周期,又協調太陽回歸周期所制定的曆法,又稱農曆、舊曆或夏曆,這是由源遠流長的中國人獨創的曆法。
無論什麼曆法,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編歷原則,這就是:力求在儘可能短的協調周期(編歷的循環周期)內,使歷年、歷月的平均日數,與日、月運動周期的精確日數相等或儘量接近。
月相變化
2.陰曆—以回曆為例
(1)歷月。回曆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曆法之一。回曆歷月的天文依據是,朔望月29.5306日,因其介於29與30之間,故小月取29日,大月取30日;在協調周期30個太陰年內應安排的大月總數為191個 (360×0.5306),小月總數為169個(360-191);大小月的安排是,每年月序逢單大月,逢雙小月;
(2)歷年。回曆年安排月數的天文依據是,回歸年與朔望月的比值12.3,取整後一個太陰年定為12個朔望月。因此,太陰年的精確日數=12×29.5306=354.367日。於是平年為354日,閏年為355日。回曆年的置閏:在30個太陰年的序號中:2,5,7,10,13,16, 18,21,24,26,28為閏年,而閏年的閏日安排在1月份的最後一天(變為大月30日)。
根據上述可知,回曆歷月的日序與月相吻合較好,但月份無季節意義。歷年比回歸年短約11天,約17年出現一次寒暑倒置,冬夏易位,無法以此安排農事活動。
月相變化
3.陽曆—一以公曆(格里曆)為例
(1)歷年。陽曆即為公曆又叫格里曆。公曆年的天文依據是,回歸年365.2422日,於是平年為365日,閏年為366日。公曆的協調周期為400個回歸年,其中應安排的閏年總數為97個(400×0.2422)平年數為303個(400-97)。歷年的歲首定在冬至後的第10天。置閏規律為:
①公元年號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
②整百之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不是閏年;
③閏年之閏日安排在2月的最後一天。
(2)歷月。公曆年安排月數的天文依據是,回歸年與朔望月的比值12.3,取整後一個公曆年定為12個月。歷月的平均日數=365.2422/12=30.4368日;於是大月定為31日,小月定為30日。大小月的安排,理論上應為:閏年為6個大月,6個小月(31×6 30×6=366日);平年為5個大月,7個小月(31×5 30×7=365日)。而事實上卻是7個大月(月號為1,3,5,7,8,10,12均為大月),5個小月(月號為2,4,6,9,11均為小月),其中2月平年只有28日,閏年為29日。導致公曆大小月安排不合理的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
根據上述可知,公曆的月份有確切的季節意義,對安排農事活動有利;但公曆歲首無天文意義,月份的日序與月相無關,大小月的安排欠合理。
24節氣與黃經
4.陰陽曆——以夏曆(農曆)為例
夏曆是世界上起源最早而又比較完善的曆法之一,是由中國人獨創並一直沿用至今的傳統曆法,是「華夏」之歷。
(1)歷月。夏曆歷月的天文依據是,朔望月29.5306日,小月29日,大月30日。日月合朔之日必為初一,大小月的確定取決於連續兩次合朔所跨的完整日數。因此,大小月的安排只能逐年逐月推算。
(2)24節氣。又叫24氣,24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創舉之一。24氣的天文含義是,黃道上的特定的24個等分點,又是真太陽在黃道上與氣相交的時刻。24氣是貫穿在夏曆中的陽曆成分,有確切的季節意義和固定的公曆日期(至多只有一日之差),是安排農時的依據。在24氣中,黃經度數是奇數的為「節氣」,是偶數的為「中氣」。
(3)歷年。夏曆年安排的天文依據是,回歸年與朔望月的比值12.3682,因此閏年為13個月,平年為12個月。若以19個夏曆年作為協調周期,則閏年數為7個(19×0.3682)。於是很早就有了「十九年七閏法」。夏曆的置閏法則是:
①以中氣定月序,即在夏曆朔望月內所含中氣的序數就是該月分(序)數。
②因節月(30.4368日)大於朔望月(29.5306日),故會出現朔望月不含中氣的現象
③以無中氣(無序號)月定為閏月,並以上月序定其名。
根據上述可知,夏曆歷月的日序與月相真正一對應,24節氣有確切的季節意義。有利於安排農事活動,歷年的月序與季節大致對應,不會出現寒暑倒置;但大小月的序號不固定,須逐年推算,歷年長度不一,置閏複雜。
相信大家看完這些對於各種曆法已經很了解了,我們再來看一下開頭提出的問題。
1. 「陰曆」真的是陰曆嗎?「陰曆」和陽曆有什麼不同?2.農曆和陰曆一樣嗎?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發現,陰曆和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陰曆」並不完全相同,我們所說的「陰曆」更確切的說應該是陰陽曆(叫農曆更合適),而陰曆是只根據月相變化周期所創造的的曆法。
「陰曆」和陽曆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制定依據不同,同時所對應的年月日的周期變化也不同。
所以你過生日是按哪種曆法來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