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四篇
2023-10-06 04:59:39 1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下面是關於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四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裡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著、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這裡總結道。
看到這裡,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再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範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範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他的大兒子範大衝願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的時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徵,會平安一生,老死後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這個人憑藉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餘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精闢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鬆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餘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裡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溼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衝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悽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後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於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於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後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裡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他,在國內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地風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餘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他曾坐小船遊覽,天一閣內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悽迷的《白髮蘇州》、《江南小鎮》,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餘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裡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裡可是大文豪嚮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於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薰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對於餘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餘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複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餘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裡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湧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裡,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鬱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結語:以上是小編推薦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四篇的內容。《文化苦旅》由自序、後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