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美食攻略大全(大鍋臺白洋澱飲食風情之二)
2023-10-06 01:38:00 2
在白洋澱地區,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灶君神位」,附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這個神位就奉在各家的大鍋臺上,享盡人間煙火,主持著各家的一日三餐。
不大的房子裡,一條大炕幾乎佔去了一半的面積。靠著向陽的窗戶,大炕的一角砌嵌著白洋澱人的大鍋臺。大鍋臺的高度能到大炕的腰部,大鍋臺上坐著大鐵鍋,鍋沿和灶臺連接處密不透煙,灶臺有磚面的、水泥面的,也有瓷磚的,都非常平滑乾淨,灶臺上放著必備的炊帚、勺子、鏟子,牆上掛著箅子、笊籬、抹布,大鍋有木板粘制的鍋蓋。平著大炕鋪著幾塊木板,覆蓋了整個灶臺,成為大炕的一部分。灶口在不做飯的時候用磚堵著,整個大鍋臺乾淨利落,不用問就知道女主人持家有方。
大鍋臺上一口大鍋,一日三餐,酸甜苦辣,調劑眾口,內外當家。大鍋的味道有嚴格的家的屬性,生活的氣息濃鬱的無法淡化,不論走到哪裡,離家多久。表姐已經出嫁多年了,可總愛往娘家跑,她說不聞娘家的大鍋味兒,過日子都沒精神,象丟了什麼東西,所以姨媽的大鍋臺至今還在用著。
當朝陽從東方升起,其他人還在熟睡,姨媽早早起來,點起大鍋先熬米粥。粥很稀,實際是米飯湯,這是多年的習慣,幾乎也是每餐必備,基本不喝那種濃稠的米粥。白洋澱人吃米飯在不同時期,狀態是不同的。困難時期,大米是稀罕物,不夠吃乾飯的就多加些水,熬成粥狀,連稀的帶稠的都當了。有時候還摻和小米,高粱等雜糧。大米充足的時候,當然就吃乾飯了,吃完了飯還有爽脆的鍋巴。大多的正餐是這種飯湯,另配其他的主食。
熬好了米飯湯,灶裡不用再添新柴。姨媽把箅子放入大鍋,然後把足夠的餅子或饅頭等一應吃食在箅子上放好,蓋上大鍋蓋。一會兒的功夫,熟悉的味道瀰漫在屋裡,飄出窗外,喚醒了沉睡的家人。雖是粗茶淡飯,但是出外一天的勞作,心神飽滿氣力充盈。等到日入而息,大鍋臺的一頓熱飯,立解全天的疲勞,剩下的就是勞作之後的渾身舒泰。那種感覺是獨有的,不可遇不可求的。只有家的大鍋臺做出的一日三餐,只有這種日常的作息,只有這種融為一體的相守,才能、才可以在多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中調出如此本真的和諧的味道。
大鍋臺上一口大鍋,每天都變換出各種不同的吃食和味道。什麼「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烙餅攤雞蛋」,什麼蒸著鹹煮著薄等等。過年過節的豐盛和講究,更是盡顯其所能——大炕沿上鋪上報紙,放上置辦的食材和刀案用具,把袖子一挽現場操作。既使來了客人,也不需要停止,招待客人一點也不耽誤。熟悉的操作自然的融入期間,成為招待客人的最好的熱情,客人自有如歸之感,甚至隨時可幫上一把手,象在自家一樣自然,待客的功能使主客都樂此不疲,親密無間。
主廚當然還是媽媽,始終帶著幸福的笑。偶爾把做好的美食讓孩子先嘗為快,一句「真好吃」,更使媽媽臉上樂開了花。難得清閒的家人們再也捨不得離開這個場景,等待著大鍋臺上的傑作,毫不吝嗇地體味著生活的美滿。
小蝦糊餅是白洋澱大鍋臺的特產美食。把小蝦和在玉米面裡而保持小蝦的均勻和完整,攤鋪在大鍋裡手工成形,不用擀麵杖,也不用象烙餅一樣翻鍋。這個狀態旁觀看來,隨便用手或筷子攪拌一下,直接從面盆裡一塊一塊地烙在大鍋裡,一拍一按小塊連成大塊,直到糊滿整個大鍋,再烙到焦脆,掰一塊放在嘴裡越嚼越香。通紅的小蝦不規則地鑲嵌在金燦燦的棒子麵裡,沒有任何精雕細琢的痕跡。大道至簡也是大鍋臺的美食境界。
與大鍋臺匹配的還有高高懸掛的餑餑籃子了。屋頂正中的檁上垂下一條繩子,繩頭栓一個或木或鐵的鉤子,每頓飯後把剩下的餅子窩頭放入藍內,掛在鉤子上。菜一般是剩不下的。日子過得緊,這個餑餑籃子在講究衛生防止損壞的同時,曾一度是我們心中的嚮往。
大鍋臺維繫著全家人的生活,不容侵犯和褻瀆。鄰裡之間小孩子們鬧矛盾,一說「我砸了你家的鍋」,是比罵街都要狠的話,大人們更是知道大鍋臺的分量,也知道它對一家人意味著什麼。儘管有恩怨糾葛,也時有打架甚至傷人的事件,但沒見過真把人家大鍋砸了的。
如今的大鍋臺已成了店家的特色了,「一家之主」也不甘寂寞,走上了風口、服務四海賓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