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莊子》的讀書筆記

2023-10-05 19:35:09

  《莊子》讀書筆記

  莊子名周,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為道家的經典。

  在閱讀《莊子》這本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想像力豐富,文風汪洋恣肆。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奇妙比喻,豐富奇特的想像,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文《逍遙遊》表現尤為突出,「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句中體現了作者那種超然的想像力。也許作者也想成為鯤鵬可以遨遊於天際,無拘無束超然物外,擁有絕對自由,不受現實的羈絆。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如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可見影響之大。

  探其思想觀點多以老子為依附但有所發展,主張「無為」「無用」「順其自然」,反對人為:又從其相對主義出發,否定客觀事物差別。對儒學多有詆毀,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作出激烈的抨擊,卻又採取逃避現實,逍遙自得的態度。看其根源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各國階級矛盾尖銳,互相兼併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莊子無力改變這種現象雖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也只能逃避現實。

  《莊子》一書從文學角度來看不失為一部經典,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莊子》讀書筆記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裡,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局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係,它只取決於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後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於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儘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高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籲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嘆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麼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後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麼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儘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動,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麼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裡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儘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並不是出於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後,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裡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於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麼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莊子》讀書筆記--逍遙遊

  《莊子》哲學被後世稱為逍遙哲學,《逍遙遊》開篇明旨,作為第一篇。。

  莊子很形象地寫出了逍遙遊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鯤或鵬,只是外形,在逍遙遊狀態下,沒有特定的形態。為鯤為鵬,據情況而定,需要在水裡遊,就變成鯤;需要在天上飛,則化為鵬。他不會去思考作為鯤或作為鵬有何意義,因為鯤和鵬只是眾多變化中的一兩種,屬於技術層面。

  如何才能到達逍遙遊的境界?莊子提出了「小大之辨」、「有用與無用」的說法,事實上,莊子提出「小大之辨」、「有用與無用」僅僅是提出了一個思路:要超越世俗的評價標準,以與天地相通的內心中的標準作為標準,所謂「人法道,道法自然」。

  莊子在說「小大之辨」、「有用與無用」的時候,說了幾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所謂小大,其實是指境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而「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做為境界的存在,永沒有極限,只有不斷超越的過程,這其實是人生成長新陳代謝的過程。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龜手之藥在宋人手裡,使其世世代代以洴澼絖為事,同樣的藥在另一個人手中,卻可以得官封地。一個大葫蘆在惠子那裡一無是處,可是莊子則用它浮乎江湖,何其逍遙。

  何為有用無用?突破種種的世俗界限,這樣的內功修為,只是逍遙遊的基本功。所以在《天龍八部》以及《笑傲江湖》道家最高深的武功第一步都是散功,只有虛懷若谷,才能無所不容,只有空才有空間吸納更多的東西並使之再轉化為無。

  到這裡,不禁又一次想起《天龍八部》中掃地僧關於「體與用」的議論。掃地僧是佛家功夫的代表,看起來佛和道截然不同,可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是相通的。鯤和鵬也不就是「用」麼?

  何為體?道家的說法是「道」,莊子強調「外化內不化」,內不化,就是體。

  是魚是鳥,有怎樣的外在形態,無關緊要。魚和鳥看起來那麼對立矛盾,只有「內」足夠強大,才能將外在形態截然不同的二者調和。也就是說,只有足夠強大的「內」,才能有豐富多彩的外在表現。這一點又是和掃地僧強調的「體與用」是相通的。

  那老僧道:「本派武功傳自達摩老祖。佛門子弟學牙,乃在強身健體,護法伏魔。修習任何武功之間,總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學為基,則練武之時,必定傷及自身。功夫練得越深,自身受傷越重。如果所練的只不過是拳打腳踢、兵刃暗器的外門功夫,那也罷了,對自身為害甚微,只須身子強壯,儘自抵禦得住……」

  那老僧繼續說道:「但如練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羅葉指、般若掌之類,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臟腑,愈隱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厲害百倍。大輪明王是我佛門弟子,一精一研佛法,記誦明辨,當世無雙,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眾生之念,雖然典籍淹通,妙辯無礙,卻終不能消解修習這些上乘武功時所鐘的戾氣。

  但聽他繼續說道:「我少林寺建剎千年,古往今來,唯有達摩祖師一人身兼諸門絕技,此後更無一位高僧能並通諸般武功,卻是何故?七十二絕技的典籍一身在此閣中,向來不禁門人弟子翻閱,明王可知其理安在?」

  那老僧續道:「本寺七十二絕技,每一項功夫都能傷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厲狠辣,大幹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並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練到四五項絕技之後,在禪理上的領悟,自然而然的會受到障礙。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學障』,與別宗別派的『知見障』道理相同。須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於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我,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各種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在佛家而言,內為「佛法」,外為高強的武功。

  莊子對「知見障」的表述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此言目的,是要由知回心:「知」代表我與外在世界對立,不要將世界割裂開來用邏輯去認識(知),而是將世界當作一個整體,由心去感知它。

  在第二篇《齊物論》的開頭,「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南郭子說:「今者吾喪我」。「吾」與「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是社會關係的集合,是外,是用,「吾」是內,是體。所以「吾浩然之氣」,而非「我浩然之氣」,是「吾喪我」,而非「我喪吾」。對於世人而言,為塵世種種的追求迷失自己是我喪吾。

  莊子強調「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指我們的種種行為,如同變色龍的皮膚,要適應各種不同的現實環境。內不化,是指內心中有自肯自得的根基,有內在獨立的一精一神,內在一精一神的長生是人的第二次發育。只有足夠深厚的內在根基,才能無可無不可,才能忽而為鯤忽而為鵬,只有足夠強大的內在根基才能讓行為「隨心所欲不越矩」。

  在社會生活中,如何生活的更好?這是所有人都關心的現實問題。好比學武之人如何練得絕世武功?以前更關注於體和道的思考,而忽略了用和行的實踐。用和行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如同武功,只是技巧,並且用和行的種種不應該反過來影響體和道,因為技術層面的東西沒有內涵與意義可言,純粹是套路。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