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大量少數民族嗎(廣東東部大山深處)
2023-10-16 09:43:34 2
潮州鳳凰山,是潮汕地區一處獨特而難得的自然景觀,其坐落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主峰鳳凰髻(俗稱鳳鳥髻)海拔近1500米,是粵東地區的最高峰。鳳凰山山脈群峰連綿,植被繁茂,雲霧繚繞,雄偉壯麗,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堪稱當地的動植物「物種寶庫」,素有「粵東生態屏障」和「潮汕植物大觀園」之美譽。
鳳凰山除了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山。據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金鳳凰在山窩裡下了兩隻蛋,孵化成兩隻鳳凰。經過修煉,兩隻鳳凰終於得道,變成兩位俊俏姑娘,她們行善積德,護佑人間。為當地民眾,消除水災、旱災和瘟疫。鳳凰顯聖在這一帶迅速傳開,當地人感恩她們,把這座大山命名為「鳳凰山」。
雖說這只是個神話傳說,但鳳凰山卻一直被當地人視為「聖山」,尤其是在畲族民眾心目中更是如此。畲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21中國統計年鑑》,全國畲族總人口約為74萬人。畲族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閩浙兩省的山區。
但是,學術界普遍認為廣東潮州的鳳凰山是畲族的發祥地,全國70多萬畲族同胞也公認鳳凰山就是他們的始祖開基地。畲族作為鳳凰山的土著居民,也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先民。畲族文化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畲歌也成為潮州歌謠的創作源泉。在鳳凰山腹地,我就發現了一個畲族聚居的村落——李工坑村。
李工坑村地處廣東省潮州市區北面15公裡處,隸屬於潮安區文祠鎮,抵達這裡不太容易,駕車需要翻山越嶺,且按照導航還有可能走錯。李工坑村安扎在山區腹地之中,被青山環抱,植被簇擁,猶如一處隱於山野中的「世外桃源」。
李工坑村,原名叫「李公坑」,在畲族定居之前,這裡居住的是李氏人家,故名「李公坑」。1953年,改為「李工坑」,成為畲族聚居的村落。追溯歷史,據當地畲族老人說,在明萬曆13年,他們的始祖由鳳凰山主峰鳳鳥髻下金湖村遷移至此定居。
來到李工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繁茂的植被,幾間古色古香的老建築圍攏著廣場,牆上繪製著畲族人民勞動的壁畫,極具民族特色。村子生態環境很好,顯得很安靜,除了幾位老人坐在廣場一側閒聊,便鮮見別的村民。
居住在李工坑村的基本都是畲族民眾,他們世居深山,以前極少與外界交流。這裡的民居分布在海拔400米的山腰上,房子依山而建。以前的畲族民居稱為「寮」,多為簡陋的茅屋,主要分為「竹竿厝」和「下山虎」兩種類型。新建的房子多是幾層小平房,與一般的農村基本無異。
如今,李工坑村的老房子所剩不多,僅有幾間依舊有村民居住。漫步村中,我看到這些老屋雖然有人居住,卻基本沒人在家,但是每家每戶都是家門敞開,頗有點「門不上鎖,夜不閉戶」的感覺。由此可見,當地民風應該非常純樸。
居住在此的皆為雷姓畲民,他們以農業種植為主。「畲」字源於「畲」。「畲」字有兩種讀音,讀yú,意為剛開墾的田;讀shē,意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為族稱,始於南宋,是由於當時畲民到處開荒種地的遊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
關於畲族的起源,眾說紛紜,各有道理。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歌謠、民俗和傳統節日等,以前在李工坑村都保存得較好,解放後還保留了排輩份、取法名、諱名的習俗,但近十幾年來已經漸漸丟失了,甚是可惜。坐在廣場上的老人用方言聊天,她們聽不懂外來語言,但是對遊客充滿好奇。因為村寨環境好,老人都很長壽,中間這位奶奶今年92歲,依舊自己做飯,做家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習俗也會隨之消失,畲族先民留下的許多民族文化如今在李工坑早已難覓蹤跡。而唱畲歌和跳畲舞則是李工坑村群眾極為熱衷的文體活動,一直保存至今。在李工坑村的村史展廳,遊客還能看到極有代表性的畲族民俗活動:聯村祭祖和「招兵節」的介紹。
地址: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文祠鎮李工坑村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擊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創旅行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