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王字意義(說文解字547課細說)
2023-10-15 21:04:17 1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又」部的兩個漢字:「㕚、父」。「㕚」在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多用異體字「爪」替代(在《說文》系統裡,爪和㕚不是同一個字),「父」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父」。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㕚。讀zhǎo。《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㕚,手足甲也。從又,象㕚形。」象形字。本義是手足指甲。
(鷹之利甲)
㕚的甲骨文和金文均像鳥獸手足指甲的形狀,如圖:
(㕚的字形演變)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㕚,爪,古今字。古作㕚,今用爪。」也就是說,㕚和爪是古今異體字,古代用㕚,現代用爪。
「㕚」的小篆寫法如圖:
(㕚的小篆寫法)
2、父。讀音有兩個:
(一)f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會意字。本義是父親。許慎認為「父」是堅持規矩,是一家之長,是引導教育子女的人。由「手舉著杖」來會意。以手舉杖,表示行使責打教育權力的家長。
但許慎的說法有問題,看字形演變:
(父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和金文裡,父的字形像一隻手拿著一塊石斧。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時代,男子持石斧(丨即石斧之象形)以事操作,故孳乳為父母之父。」用手持斧表示從事此類勞作的家庭勞動力。
不論是許慎的會意方法,還是甲骨文的會意方法,「父」的基本意義「父親」古今一致。從商代直至今天,「父」一直是常用字。
《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易·序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老舍《駱駝祥子》一:「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父親和孩子)
「父」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對男性長輩的通稱。比如:伯父;叔父;祖父;嶽父。《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父親的父親稱為王父,父親的母親稱為王母。祖父的父親稱為曾祖王父,祖父的母親稱為曾祖王母。《正字通·父部》:「父,父之兄弟曰伯父、叔父,又伯兄曰世父,祖曰王父,曾祖曰王大父,同祖伯叔曰從父,父之從父兄弟曰從祖父。」《戰國策·韓策二》:「臣之仇,韓相傀,傀又韓君之季父也。」我的仇人是韓國國相韓傀,他又是韓哀侯的叔父。
(2)古代天子、諸侯對同姓親族的稱呼。《詩·小雅·伐木》:「既有肥羚,以速諸父。」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
(小雅·伐木)
(3)禽獸中的雄性。《說文·牛部》:「牡,畜父也。」《漢書·食貨志上》:「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顏師古註:「皆乘父馬,有牝馬間其間則踶齧,揮子長嘯。」(大家都騎公馬,所以)乘母馬的人被排斥不得與眾人在一起。
(二)fǔ。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用法很多:
(1)對老人的尊稱。《方言》卷六:「艾,長老也……南楚謂之父。」《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袪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知之乎?』」漢文帝說:「我在代郡時,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和我談到趙將李齊的才能,講述了他在鉅鹿城下作戰的情形。現在我每次吃飯時,心裡總會想起鉅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家知道這個人嗎?」
(2)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也寫作「甫」。《廣韻·麌韻》:「父,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稱。」《字彙·父部》:「父,古者以字配父,造父、慶父是也。」《詩·大雅·韓奕》:「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陸德明釋文:「父,本亦作甫。」顯父設宴來餞行,備酒百壺甜又清。我們經常在篆刻作品裡見到「某父」的作品,大多是這個意義。
(吳昌碩「子祥父」)
(3)從事某種行業的人的通稱。《莊子·漁父》:「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陸德明釋文:「有漁父者,音甫,取魚父也。」漁父,即捕魚的人。
(漁父)
(4)開始。《老子》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河上公註:「父,始也。」自逞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開始。
(5)天。古人以為天地生萬物,故稱天為「父」。《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首母。」
此外,「父」讀這個音時,還是姓氏。《萬姓統譜·麌韻》:「父,管仲稱仲父,其後因氏。」
「父」的小篆寫法如圖:
(父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4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