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天為什麼要吃餃子(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2023-10-16 08:03:25 2
在中國的春節,乃至一些傳統節日裡,人們都會有著吃餃子的習俗。這個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象徵寓意,那麼春節吃餃子的來歷到底是怎樣的呢?跟隨易爻齋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吃餃子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這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非常難受,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製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藥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熬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嬌耳」很管用,人們吃下它後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藥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於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
春節為什麼吃餃子
餃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自從問世就深受百姓喜愛,民間素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文獻記載,我國民間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得到延續並固定下來。清史有關資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說明過年吃餃子,在清時已成習俗。
那麼,過年究竟為何非要吃餃子呢?說來其實簡單,這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一天的時間,其每天的開始時間是子時(相當於今天半夜23點到1點這個時間)。除夕夜的子時,不是尋常的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間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對「界限」非常注重,年終歲尾辭舊迎新這個「界限」更是不能等閒對待,自然要搞些儀式紀念,以求來年吉祥如意。恰好餃子和「交子」諧音,於是中國人取「歲更交子」之意,就有了過年吃餃子的習俗。
而且春節吃餃子的寓意不止於此。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了解更多民俗趣事、傳統文化,請來微信【易爻國學文化周易】。壬寅虎年已然來到,家家戶戶辭舊迎新,易爻文化祝大家虎躍神州千業旺,春臨盛世萬戶歡。大家過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