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釣魚的人最後會怎樣(釣魚為什麼會上癮)
2023-10-04 03:20:57 1
釣魚為什麼如此令人痴迷?我聽過很多解釋,有一種解釋非常令人信服:人類的漁獵活動早在智人進化的幼年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比刀耕火種的古老生存方式還要早上好長時間,是我們人類祖先主要的生存手段,魚獲的多寡直接關乎到原始人能否把基因延續下來,所以經過漫長的演化,在自然的選擇下,漁獵本能就以基因的方式印刻在了我們人類這個物種體內,隱藏在全球現代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有統計表明,釣魚是一項全球參與人數最多的體育活動,沒有之一)。
它隨時可以被喚醒,刺激你的多巴胺獎賞系統,多巴胺是人體分泌的一種快樂激素,有了它你就能感到愉悅,這種愉悅感會不斷刺激人付出行動去得到它。因此可以說現代人對釣魚的痴迷,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當親朋好友呼喚並帶著你去釣魚,立馬就能激活你深藏體內的這個基因的本能反應,還沒出發,光想起魚上鉤的情形,就會令人興奮異常,腎上腺素飆升。這就好比小雞會啄米,老鷹會俯衝,天生的。
還有一種說法也很有趣,就是程寧老師說過的黑箱效應,水底就像一個黑箱,看不見摸不著,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是不清楚的,要是抽籤,那得憑好運氣,才能抽到好獎品。但自從有了浮漂這種東西,水底這個黑箱就暴露出了一道隱秘的夾縫,釣技高超的釣魚人,可以通過浮漂的一晃一頓一黑,來窺探水下發生了什麼,魚兒的一舉一動似乎都能反映在魚漂上,什麼時候將要咬鉤,老謀深算的釣魚人一清二楚。
那麼浮漂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個可以打破黑箱效應的作弊器啊,這個神器最大的效用就是讓你對釣魚有了掌控感,而獲得對事物一定的掌控是消除焦慮感的一種有效手段,生活中有太多意料之外會引發人的各種焦慮情緒,但喜歡釣魚的你,是能通過垂釣獲取一定的掌控感,來消解生活上積壓的某些消極情緒,這就是浮漂靈魂說在心理層面的解釋,你有沒試過不吃不喝盯著浮漂看半天屁股不帶挪動的?有就說明你所追求的掌控感帶你進入了一種心流狀態,這是多少修道之士苦苦打坐得不到,又夢寐以求的入定體驗,這種感覺很好,我們完全可以把釣魚看成一種優秀的修煉方法。
玩海竿時人們寧願掛個鈴鐺,然後去一邊睡覺玩手機幹別的,也不願盯著竿稍一直看,因為海竿並沒有讓人體驗到掌控感,只有等魚兒上鉤了,才能看到竿尖的反應,在此之前,水下的任何動靜我們都是不清楚的,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帶漂的釣法比不帶漂的更多了一層樂趣,畢竟能在老天爺眼皮底下作弊,對萬物之靈長來說有著不可抗拒的魔力。
兩種解釋都非常有意思,但我覺得還不夠味,直到我看到了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書籍後,才找到了釣魚會上癮的終極解釋,心理動力學指出,人的生命動力來源於三種東西:性、攻擊性和自戀,如果人有一份生命動力不能自然流淌,或順暢表達,那它會變成一股死能量積壓在心底,造成心理健康問題。
關於攻擊性、自戀和性的三種基本動力我是這樣理解的:
人類的所有競技比賽都體現著攻擊性的釋放,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什麼偉大?因為各民族之間可以通過體育競賽,來消除相互武力爭鬥掠奪的傾向,好友間的互扔粗話也是攻擊性的自然表達,只要不傷害到彼此,彼此接得住對方的攻擊性,那麼友誼反而會變得更加牢固。
而自戀這種心態人人都有,有些小朋友會為了大人的一句表揚變得努力上進,有的人會因被貶低而憤怒,甚至大打出手,也有人在取得一點點成就後信心滿滿、躊躇滿志,這些都是自戀動力的表達,但自戀過度卻會使人狂妄自大或者顧影自憐,適中的自戀才能使人保持良好的信心、謙卑與勇氣,對自我的肯定是一個人內心健康的積極狀態,我們內心這個自戀的生命動力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我們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見。
性是人類得以繁衍的基礎,其中愛情部分是人類文明中的永恆主題,多少文學影視作品都在歌頌男女主人真摯的情感故事,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古語云女為悅己者容,詩經曰苗條淑女君子好逑,當然也有許多人為了歡愉做出過許多傻事,如果潘金蓮沒有往窗外一瞥恰好與西門慶四目對望,武大郎也不至於枉死。《思考致富》的作者有個論斷:男人一生的動力來自兩顆睪丸的驅動,而心理學鼻祖佛洛伊德則把人的所有行為都歸結於性本能,看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人類就是個欲望動物?不過我們也不用太在意此類說法,畢竟除了交配我們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當聽到孟姜女哭倒長城,當看到李商隱寫出那首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當相戀們人至死不渝的故事感動了我們,不禁要感嘆愛情的魅力如此之大,令人著迷,但同時也讓人思考,人類強大的性本能衝動,是不是基因在作祟呢?
言歸正傳,這些生命動力到底和釣魚有什麼關係?我認為關係密切。
釣魚恰恰是最能釋放攻擊性情緒和自戀情緒的一種活動。舉著魚竿與魚兒彎弓搏鬥時,人的攻擊性是不是得到了很好釋放呢?脾氣不好的人經常被建議去多釣魚,實際上脾氣差並不全是性格問題,更多的是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攻擊欲沒有得到釋放,壞脾氣是人生策略的選擇問題,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高下之別,努力感知,你會察覺到憤怒只不過是對事物進行控制的一種手段而已,其實除了發怒,還有別的更高明的策略可以選擇,我們完全可以把怒氣留在釣魚中釋放。釣魚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幾乎所有釣魚人都對非法捕撈者恨之入骨,特別是對那些電魚者的厭惡,我想這應該是憤怒情緒轉移攻擊的結果,有種說法是釣魚人是江湖之眼,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急先鋒,從這個意義的說法來看,釣魚群體有著不可估量的社會治理潛力。
準備餌料、製作釣組,一心和魚鬥智鬥勇的過程是不是自信滿滿的?不是的話,還要做這些事情就相當矛盾了,做著言不由衷的事是痛苦的,我想沒哪個釣魚人在進行釣魚活動時會是痛苦的吧,你可能會說跑魚痛苦、空軍痛苦,但釣魚界的泰山北鬥化紹興化老爺子卻認為這些是遺憾,切線跑魚或者沒釣到魚的遺憾恰恰最能激起人們對釣魚的高昂鬥志,這種鬥志不正是一個自信的人自戀動力的極好表達嗎?正因這種鬥志,人才有動力去積極思考問題所在,是餌料、天氣還是釣法上出問題了?有的人還會針對性學習相關知識,有的人則不斷進行垂釣總結,努力用行動證明自己可以找出其中規律,從而對一次次的出釣都抱有很大期待,這些都可以追尋到一個原點,就是對自我的肯定,源自那幽微人性深處的自戀人格。那麼問題來了,遺憾會不會是你釣魚上癮的病根所在呢?
當旁邊釣友釣不上魚來,而你卻連竿當了全場坑冠時,當別人向你投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甚至虛心向你請教時,你不會感到滿足嗎?反正我不信,別不承認,來自旁人的崇拜也一定是引起我們釣魚上癮的動力所在。
在叢林社會中,只有強者才能得到異性的青睞,這意味著擁有優先交配權,也意味著基因的延續,這樣說不是把人動物化,而是指明人類性動力來源於此,當你看到有釣友在追求高端漁具,你可以暗中想想這個人是否在進行裝備競賽,是不是在顯示自己的強大(追求品味也是彰顯強大的一種形式噢)?從而獲得異性的青睞?也許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動機,但這確實是人類潛意識中的性本能驅使,就像雄孔雀開屏,只要屏開得比隔壁老王的好看,雌孔雀才會更願意與之接觸。
以上說法你認同嗎?大家還有什麼補充的嗎?或者指正也行,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