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歷代君王經歷(歷代王朝之第二位君王)

2023-10-04 14:51:03

夏啟:啟在禹死後,取代伯益繼位,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自姒啟建立夏王朝以後,逐漸拋棄了姒禹的節儉傳統,毫無顧忌地「淫溢康樂」,管磬並作,「湛濁於酒、渝食於野」,飲酒無度、遊田無度。

夏啟

外丙:外丙是商朝第二任君主,名勝,成湯之子,由於成湯的長子太丁早逝,因此成湯去世後就由他繼位,伊尹攝政。

外丙

周成王姬誦: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發的長子。公元前1021年,因病駕崩,在位22年。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周成王作為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後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徵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傑出貢獻。在西周的史牆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並舉的「憲聖」的君主。

周成王姬誦

周桓王姬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孫,太子姬洩父之子,東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後,由於壓制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權力,因此周、鄭交惡,最後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開戰,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權威於是蕩然無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在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從此,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遭到破壞。

周桓王姬林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第十八子,扶蘇之弟,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自幼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在趙高、李斯的幫助下,逼死扶蘇,繼而又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從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握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六國舊貴族的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西漢劉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漢第二位皇帝,漢高帝劉邦 次子,嫡長子嫡長子,母為漢高后呂雉。(前202年),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時繼承皇位。在位期間,實施仁政,減輕賦稅,任用蕭何和曹參為丞相,實行蕭規曹隨、休養生息的政策。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崇尚黃老哲學。在強勢的呂太后輔佐下,平衡功臣和諸王。(公元前188年)去世,時年二十三歲,在位七年。劉盈天性純善,仁孝恭敬,內修親親,外禮宰相,符合儒家政治習慣下的仁主作風。因此,不符合劉邦霸道的作風,遭到廢黜風波。從他保護弟弟趙王劉如意和哥哥齊王劉肥,可以充分體現孝友品行。同時,面對劉邦去世後,朝廷功臣勳高權重,在野諸王割據的政治局面,聽任強勢霸道的呂太后把持朝政,實現太后勢力和勳貴實力的平衡,營造安定團結的政治氛圍,從而實現與民休息的政治局面。

劉盈

東漢劉莊(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麗,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為光烈皇后陰麗華。初封東海公,後進封東海王。(43年),冊立為皇太子。(57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後,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在位期間,招撫流民,救濟貧農,興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內安定,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劉莊及其子漢章帝劉炟在位時期,史稱「明章之治」。(75年),駕崩於洛陽東宮前殿,時年四十八歲,在位十八年。劉莊確實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載其「乙更盡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駕馭下有術,大權不旁落。他即位後繼續執行了其父休養生息的政策。劉莊用王景治黃河,直到東漢末黃河也沒決口,有惠於民。

曹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的長子。222年),曹叡封平原王,(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採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

蜀漢劉禪(207年-271年)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劉禪早年生於荊州,多次遭遇災難,幸得大將趙雲相救。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後,冊立為太子。(223年),繼位為帝,年號建興,信任相父諸葛亮,支持北伐戰爭。後期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國力走向衰弱。(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和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蜀漢劉禪

吳國孫亮(243年~260年),三國時期孫吳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在位),吳大帝孫權的兒子,母為潘皇后。252年),登基為帝,時年十歲。太平二年(257年),正式親政,時年十五歲。(258年),聯合全公主圖謀除掉孫綝,事情洩露,廢為會稽王。260年),貶為侯官侯,途中去世,年僅十八歲。

吳國孫亮

西晉司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嫡次子,母后為武元皇后楊豔。(267年),冊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不能任事,由太傅楊駿輔政。後來,皇后賈南風謀害楊駿家族,掌握實際大權。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篡位,以為太上皇,幽禁於金墉城。受到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307年1月8日),去世,時年四十八歲。

南朝宋劉義符(406年—424年8月4日)。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劉裕長子,母為張夫人。劉義符頗有膂力,善於騎射,通曉音律。東晉時期,先後為豫章公世子、宋國世子,迎娶海鹽公主。宋武帝即位後,他被冊立為皇太子,(422年)即位,年號「景平」。(424年),被權臣徐羨之、謝晦等人所廢,降為營陽王。 ]不久被殺,年僅19歲。

南朝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南朝齊第二位皇帝,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為昭皇后劉智容。(479年),成為皇太子。(482年)正式即位,是為齊武帝,年號永明。齊武帝是一個英明剛斷的君主。在位期間,繼承了齊高帝的作風,崇尚節儉,關心百姓疾苦,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延續推行檢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平定富陽郡唐寓之叛亂,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對。永明八年(490年),宣布「卻籍」無效,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戶籍所載的原狀。對外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清明的統治環境,推動了江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493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

齊武帝蕭賾

南朝梁蕭綱(公元503年—公元551年),南北朝時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為貴嬪丁令光。初封晉安郡王,累遷驃騎將軍、揚州刺史。(公元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後,冊立為皇太子。侯景之亂導致梁武帝蕭衍受囚並餓死獄中後,(公元549年7月7日),蕭綱即位稱帝 。(公元550年2月2日)蕭綱改元大寶。(公元551年10月2日),蕭綱被侯景廢黜為晉安王。公元551年11月15日)蕭綱被侯景殺害,時年四十九歲。 葬於莊陵,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作為南朝文學家,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陳文帝陳蒨(520年, —566年)。南朝陳第二位皇帝,陳武帝陳霸先的侄子,南梁時期,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擔任朝吳興太守。(555年),參與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陳武帝即位,冊封臨川王。(559年),即位為帝,改元天嘉,成為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平定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較為強盛,史稱「天嘉之治」。(566年),陳文帝陳蒨去世,時年四十五歲。

陳文帝陳蒨

北魏拓跋嗣(392年~423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 ,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道武帝拓跋珪長子,392年,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後,悲傷不已,遊行出宮。道武帝拓跋珪遇弒後,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即皇帝位,年號永興。] 即位之後,內修庶政,體察民情,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 設置六鎮, 招諭馮跋 。南徵劉宋, 奪取青州、兗州、豫州、 司州 領土三百多裡,又攻佔虎牢關, 得勝回朝,此役稱為南北朝時期第一次南北戰爭,最終以北魏的大勝而告終。(423年12月24日),因攻戰勞頓,病逝於西宮,年僅三十二歲,諡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雲中金陵。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北魏拓跋嗣

東魏::無二世,建國之君即亡國之主。

北齊廢帝高殷(545年—561年)北齊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齊文宣帝高洋嫡長子,母為昭信皇后李祖娥。聰慧夙成,寬厚仁,溫裕開朗,博覽群書,有君王的風度。(550年)冊立為皇太子,(559年)文宣帝高洋去世後即皇帝位,年號乾明。在位期間重用楊愔推行改革,導致內部矛盾激化。(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變篡位,婁太后下旨廢高殷為濟南王,囚禁於晉陽。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將他殺害,年僅十七歲。

高殷

西魏元欽(525年~554年)。西魏政權第二位皇帝(551年~554年在位),西魏文帝元寶炬嫡長子,母為乙弗皇后。(535年),父親元寶炬登基後,冊立為皇太子,迎娶丞相宇文泰女兒,帶兵出屯渭北,鎮守蒲坂。(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統年號,統治權力受到限制。不甘心傀儡皇帝身份,罷免宇文泰丞相、大行臺官職,暗中授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計劃洩露後,遭到太師宇文泰毒殺。

元欽

北周宇文毓(公元534年~560年)鮮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長子。寬明仁厚,博覽群書。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受封寧都郡公,拜為開府儀同三司、華州刺史,後遷大將軍,鎮守隴右。宇文覺建立北周后,進位柱國、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頗有政績,深受百姓感激。(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護迎立,繼位天王。任內勵精圖治,崇尚節儉,澄清吏治,修撰典籍。(559年)正式稱「皇帝」。(560年5月30日)為權臣宇文護弒殺,年僅二十七歲。

前趙劉和,匈奴族。漢趙第二位皇帝,漢光文帝劉淵長子,母為呼延皇后。雄偉剛毅,好學早成。初拜大司馬,封為梁王。(309年)正月,冊立為太子。猜忌諸王,馭下無恩。(310年),劉淵去世後,正式即位。不久,圖謀剷除四王,反為劉聰所害。

後趙石弘(314年~335年),趙明帝石勒次子,後趙第二位皇帝(333年~334年)。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謹謙虛自守操節,隨杜嘏學習經學,隨續鹹學詩賦律令,隨劉徵、任播學兵法,隨王陽學刺殺之術。後被立為世子,任中領軍、衛將軍,鎮守鄴城。石勒稱帝後,立為太子。石弘虛懷愛士,好作詩賦,親近之人皆具儒者品德操行的人。333年,石勒去世,石弘繼位,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石虎手中。334年,石弘被迫禪位於石虎,囚於崇訓宮,不久被殺,年僅二十二歲。

成漢李班(288年—334年),字世文,成漢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蕩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國第二位君主。334年在位。李班深得李雄的信任,並被立為太子。李雄死後,李班即位。不久,在殯宮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殺,時年四十七歲。

前涼張寔(271年~320年),涼武王張軌之子,前涼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張寔自幼學尚明察,敬賢愛士。建興二年(314年 ,張軌死後,繼任涼州刺史,封西平郡公。建興四年(316年),派兵救援長安。西晉滅亡後,擁戴晉王司馬睿即位。建興五年(317年),自稱涼王,建立前涼政權,自恃險遠,頗自驕恣。建興八年(320年),為部下劉弘等人所刺殺,終年五十歲。

後涼呂紹:氐族,後涼武懿帝呂光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第二位國君。(396年),呂光即天王位,建立後涼政權,立呂紹為太子。龍飛四年(399年)五月,呂紹與兄太原公呂纂率軍討伐北涼,北涼按兵不動,不與後涼軍交戰。呂紹、呂纂無功而返。同年十二月,呂光去世,呂紹繼位。不久,呂紹被呂纂所殺,諡號隱王。

南涼禿髮利鹿孤:河西鮮卑人。十六國時期南涼第二位國君(399年—402年在位),南涼武王禿髮烏孤之弟。遷都西平,攻伐後涼,大敗涼軍;稱河西王,402年),利鹿孤又派兵攻破魏安,俘獲佔據當地的焦朗。同年利鹿孤去世。

西涼李歆:涼武昭王李暠次子 ,西涼第二位國君,公元417年―420年在位。李歆出身隴西李氏。公元417年(嘉興元年),繼承父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等,改元嘉興。李歆在位時期,用刑過於嚴厲,又喜歡大造宮殿,不聽大臣勸諫。公元420年(嘉興四年),李歆被北涼國君沮渠蒙遜所殺。

北涼沮渠蒙遜(368年~433年)。十六國時期北涼第二位國君(401年~433年在位),狄地王沮渠法弘的兒子。(397年),得知伯父沮渠羅仇被後涼皇帝呂光所殺,聯合諸部會葬者結盟起兵,擁戴建康太守段業擔任涼州都督。(401年),誅殺沮渠男成和段業,自領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年號永安。(403年)七月,聯合南涼國王禿髮傉檀、後秦皇帝姚興,合力滅亡後涼。永安十一年(411年),遷都姑臧,自稱河西王。(420年),攻滅西涼,遣使朝貢南朝宋、北魏,受封涼王。 (433年),沮渠蒙遜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前燕慕容儁(319年~360年2月23日)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第二位國主,前燕的開國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 (341年),授安北將軍、東夷校尉、左賢王、燕王世子。(348年),承襲燕王。永和六年(350年),帶兵進取中原,攻取並遷都薊城(352年),滅亡冉魏,佔領後趙統治的中原地區,同年即皇帝位,年號元璽,設置百官,遷都鄴城,國勢進入鼎盛時期,與東晉、前秦三足鼎立。由於他在擴張領土的戰爭中屢次獲勝,進而圖謀消滅東晉、前秦。統治末期,窮兵黷武,百姓凋敝,盜賊興起。360年),病逝,終年四十二歲

後燕慕容寶(355年~398年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後燕第二位皇帝,燕成武帝慕容垂第四子,母為成昭皇后段氏。慕容寶擅長文學,優柔寡斷。初仕前秦天王苻堅,拜太子洗馬、萬年縣令,遷陵江將軍。慕容垂建立後燕後,冊立為太子。磨練品行,崇尚儒學。396年),即位為帝,年號永康。任內校閱戶口,裁撤軍營,明確官儀。但因實行嚴刑峻法而離心離德。又逼死繼母,廢立太子。在北魏攻擊下,內憂外患加劇,國勢日益衰弱。(398年),慕容垂舅父尚書蘭汗迎慕容寶入龍城。慕容寶不疑,入城後即被蘭汗謀殺。

南燕慕容超(385年~410年),鮮卑族。南燕末代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孫,南燕獻武帝慕容德之侄,北海穆王慕容納之子。生於西羌之地,在長安裝瘋矇騙後秦皇帝姚興,尋求脫身之法。後來,攜金刀東歸南燕,拜侍中、驃騎大將軍,襲封北海王。慕容德病逝前,冊立為皇太子。 太上元年(405年)即位後,政刑不恤,多名宗室貴族叛逃。平定國內後,遊冶無數,奢侈糜費, 凌虐宗室大臣,致使人心離散。擄掠東晉邊境百姓,導致東晉權臣劉裕領兵攻打,角逐失利後,據守廣固城,誓死不降。(410年),城破被俘,南燕滅亡,隨同宗族三千人遇害於建康,年僅二十六歲。

北燕馮跋:十六國時期北燕第二位君主(409年~430年)。馮跋謙和有禮,寬宏大度,出身將門。慕容寶時期,署中衛將軍,慕容熙繼位後,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後又升為衛中郎將。慕容熙在位時為政暴虐,且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其,因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馮跋、馮素弗、張興等人發動政變推翻慕容熙,擁慕容云為天王。高雲以之為侍中、徵北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武邑公。409年高云為近臣所殺,馮跋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馮跋在位期間,整頓朝政,肅清吏治,勸課農桑,省徭薄賦,設立太學,重視教育。平定內亂,外與柔然、契丹、東晉交好,鞏固統治,維持偏安和睦局面達二十年。430年,馮跋病重,命太子馮翼攝理國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為其子馮受居圖謀王位之意,馮跋之弟馮弘於是帶兵進宮平變。馮跋於驚懼中去世,諡號文成皇帝,廟號太祖。

前秦苻生(335年~357年),氐族。前秦帝國第二位皇帝,景明帝苻健第三子,母為明德皇后強氏 。自幼獨眼,力舉千鈞,擊刺騎射,冠絕一時。前秦建立後,受封淮南王。東晉大司馬桓溫北伐時,衝鋒陷陣,重挫晉軍。獻哀太子苻萇戰死後,冊立為太子。(355年),正式即位。盡誅顧命大臣,殺害國舅強平。殘忍暴虐,中外離心。357年,遭到東海王苻堅囚禁,廢為越王,勒死於獄中,時年二十三歲,諡號為厲,史稱越厲王。

後秦姚興(366年~416年)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佛學家,後秦第二位皇帝,武昭帝姚萇嫡長子。生性仁慈,氣度不凡。初仕前秦,授太子舍人。後秦建國後,冊立為皇太子,監國留守長安。建初九年,擊敗前秦苻登後,正式即位,年號皇初。姚興勤於政事,治國安民,發展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體恤孤寡。皇初六年(399年),面對天災頻頻,自降帝號。統一關隴地區,實現後秦、北魏、東晉三足鼎立。弘始元年(399年),率兵南伐東晉,攻陷洛陽,基本控制黃河、淮河、漢水流域。然而,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導致國力不足,苛捐雜稅激化階級矛盾。內部諸子爭位,皇太子姚泓懦弱平庸,導致政局不穩,動搖了國本。姚興在位時推崇佛教、儒學,對北方漢文化的延續有一定貢獻,416年,姚興駕崩,享年五十一歲,廟號高祖,

西秦乞伏乾歸:十六國時期西秦第二位君主,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之弟。乞伏乾歸雄壯英俊,驍勇善戰,深沉雅正。西秦建立後,授上將軍。兄長乞伏國仁去世後,正式即位,年號太初,遷都於金城。稱臣於前秦,迎娶前秦公主,受封大單于、大將軍、西秦王。(400年),受到後秦將領姚碩德攻擊,兵敗投降南涼。輾轉歸降後秦,授興晉太守、左賢王、主客尚書。(409年),正式復國,統一隴西全境。412年),攻打西羌首領彭利發,討伐吐谷渾。同年六月,乞伏乾歸被侄子乞伏公府所殺,廟號高祖

胡夏赫連昌:十六國時期胡夏第二位皇帝,夏武烈帝赫連勃勃第三子 。身材魁岸,容顏俊美,初封太原郡公。(424年),平定雍州牧赫連璝之亂,冊立為太子。(425年),正式即位,年號承光。(426年),受到北魏攻擊,失守長安。承光三年(427年),喪失統萬城,逃往上邽。(428年),參加上邽會戰,馬失前蹄,兵敗受擒。(434年),西逃途中,遭到殺害。其弟赫連定繼位。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陰謀奪宗。(600年),冊立為皇太子。(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在前人修的眾多運河基礎上疏浚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楊侗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 ,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

唐朝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

後梁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又名朱友球,小字遙喜,梁太祖朱溫次子,梁末帝朱友貞之兄。母亳州營妓,後梁第二位皇帝。朱友珪初封郢王,歷任左右控鶴都指揮使、萊州刺史等職。(912年),朱友珪弒父登基,改年號為鳳歷。繼位後大量賞賜將士以圖收買人心,然眾多老將頗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無度,因此人心沸騰、民怨四起。913年),朱友珪之弟均王朱友貞,朱溫的女婿趙巖、外甥袁象先 與將領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朱友珪逃走未成,於是命馮廷諤殺死他和張皇后。終年年僅二十九歲。朱友貞繼位後,追廢朱友珪為庶人。

後唐明宗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沙陀族。五代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後唐太祖李克用養子。稱帝之後,更名李亶。善於騎射,驍勇善戰。攻打後梁,徵戰河北,輔佐晉王李存勖建立後唐。屢立戰功,累遷成德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中書令,受到猜忌。(926年),奉命鎮壓鄴都兵變,率軍攻回洛陽。後唐莊宗遇害後,自稱監國,即位為帝,年號天成。在位期間,殺貪官,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後期姑息藩鎮,孟知祥割據兩川;御下乏術,權臣安重誨跋扈亂政;次子李從榮驕縱不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933年),病逝於宮中,享年六十七歲

後晉石重貴(914年-974年),晉高祖石敬瑭養子,後晉末代皇帝(942年-946年)。942年六月,晉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號。(944年)七月,改元開運。因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進攻後晉,(947年1月)攻佔後晉都城開封,迫使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石重貴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氣的皇帝,他敢於同契丹開戰,可惜他身邊卻無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4年,國破後被俘送往契丹,(974年)六月,石重貴病死,終年61歲,追封晉王。

後漢劉承祐:(931年-951年)後漢末代皇帝(948年-951年),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子,母為李皇后。後晉時期,授節院使、檢校右僕射。後漢建立,授左衛大將軍、檢校司空,遷大內都點檢、檢校太保。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權旁落,猜忌誅殺權臣,引發了重臣郭威叛亂。950年被殺,時年二十二歲,諡號為「隱」,入葬於潁陵。

後周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五代時期政治家,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郭威收為養子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外南徵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959年),柴榮在商議攻取幽州時突發疾病,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六年

前蜀王衍(899-926年5月2日)前蜀末代皇帝,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為徐賢妃。王衍即位後,荒淫無道,委政於宦官、狎客,好微服出遊民間,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蜀人不得安寧。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賄賂公行,政治十分腐朽。(919年),加尊號為聖德明孝皇帝。(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等發兵攻打前蜀,王衍帶著棺材,自己綁縛著出降後唐,前蜀滅亡。後來,王衍在被送赴洛陽途中,李存勖遣人將他和他的親族一起殺害,時年二十八歲,後被封為通正公。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豔之詞,著有《甘州曲》、《醉妝詞》等,流傳於世

後蜀孟昶(919年―965年)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934—965年),後蜀高祖孟知祥之子。(919年),出生於太原。後蜀建立後,出任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不久冊立為皇太子。(934年),正式即位,勤於政事,誅殺大將李仁罕、張業,攻取秦、鳳、階、成四州,盡有前蜀之地。適逢中原多故,境內少有戰事,發展社會經濟。統治後期,奢侈淫靡,受到後周攻擊。(964年),受到宋朝軍隊攻擊,兵敗投降,進入開封,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冊封秦國公。(965年),去世,時年四十七歲,獲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好學能文,《全唐詩》存其詩一首。《避暑摩訶池上作》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 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南唐李璟(916年-961年唐烈祖李昪長子,南唐第二位皇帝,於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於南昌,時年四十六歲,

南吳楊渥(886年-908年6月9日),南吳第二位國君,吳太祖楊行密長子905年—908年在位。楊行密在位時任牙內諸軍使,楊行密晚年,被任命為宣州觀察使。905年,楊行密去世時,雖對他不滿意,但因其他的兒子年幼,只得將他召回囑咐後事,並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同年十一月,楊行密病死,楊渥繼位。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勳舊臣,將領們頗感不安。907年,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同年五月,張顥與徐溫派人將楊渥殺死,時年二十三歲。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887年―941年)吳越第二位國君,吳越武肅王錢鏐第七子。錢元瓘早年曾歷任鹽鐵發運巡官、尚書金部郎中、檢校尚書左僕射、內牙將指揮使,在討伐叛亂、抗擊賊寇中立有大功。918年(後梁貞明四年),錢元瓘被任命為為水戰各軍都指揮使,討伐吳國,大敗吳軍,迫使吳國與吳越講和,因功任鎮海軍節度副使、檢校司徒。後歷任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中書令等。928年(天成三年),錢元瓘被錢鏐立為繼承人,被朝廷封為鎮海、鎮東節度使。932年(長興三年),錢鏐去世,錢元瓘繼承父位。933年(長興四年),後唐賜封錢元瓘為吳王。934年(清泰元年),進封吳越王。937年(後晉天福二年),又被後晉封為吳越國王。941年(天福六年),錢元瓘因府署著火,驚懼得病。同年八月二十四日,錢元瓘去世,時年五十五歲。

閩國王延翰:閩國第二位國君,閩太祖王審知長子。王延翰初任節度副使。王審知病重時,命其暫管軍府事務。925年,王審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稱威武留後。926年,後唐任命王延翰為節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但仍向後唐稱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鈞以及王審知養子王延稟聯手反叛,進軍閩國都城福州,抓獲並斬殺王延翰,史稱閩嗣主,死後葬於福州北關外天王寺東,俗稱「王墓山」。

南楚馬希聲(898年-932年),楚武穆王馬殷次子 ,南楚第二位國君,930年―932年在位。馬殷在位時任武安節度副使。後唐長興元年(930年),馬殷去世,馬希聲繼立,不稱王,只稱藩鎮。後唐則任命馬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長興三年(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範繼立。馬希聲在位時並未稱王,只在死後被追封為衡陽王。

南漢劉玢(920年-943年),漢高祖劉龑第三子,母昭儀趙氏,南漢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劉玢初封賓王,後改封秦王。劉玢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使得其弟晉王劉弘熙生取代之心,943年),劉弘熙找來力士數人在劉玢觀賞角力的宴會結束後,將其殺死。劉玢死後,被諡為殤皇帝。劉弘熙即位,改名劉晟,是為漢中宗。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891年—948年),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 ,南平(又稱荊南)第二位國君。高從誨初仕後梁。高季興建立南平國後,任命其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等。,被後唐冊封為南平王的高季興去世,高從誨嗣位。由於高季興在位末期曾與後唐決裂,並向南吳稱臣,而唐強吳弱、唐近吳遠,因此高從誨嗣位後,回歸向後唐稱臣,為後唐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長興三年(932年),被封為渤海王。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荊南地狹兵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荊南,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款待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款待或讚賞,就把財物歸還,而且還不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丟臉。後來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先後據有中原,南漢、閩國、南吳、南唐、後蜀皆稱帝,高從誨為求賞賜向他們都稱臣,所以各國都叫他們為「高賴子」或是「高無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北漢睿宗劉鈞(926——968),原名劉承鈞,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漢世祖劉旻次子,北漢第二位皇帝,954年—968年在位。乾祐七年(954年),劉旻去世,遼冊封劉鈞為皇帝。天會十二年(968年),劉鈞去世,享年四十三

北宋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徵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採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

南宋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同年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諡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

遼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契丹族,遼朝(契丹)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922年),拜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攻略薊北。(926年),遼太祖病死於途中。耶律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顯為年號。(936年),協助石敬瑭滅亡後唐,得到後晉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待遇。(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946年),傾國之師南徵,為後晉敗於燕州長城(今河北固安縣)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建國號為大遼,年號大同。(947年)四月,因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蕩不安。耶律德光不得不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殺胡林,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武惠文皇帝。由其兄東丹王耶律倍(耶律突欲)的長子永康王耶律阮(耶律兀欲)繼位。

金朝完顏晟(1075年-1135年),本名完顏吳乞買,會寧府會寧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太祖完顏旻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1123年9月27日-1135年2月9日)。(1125年)十月,令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統領金軍,兵分東、西兩路,逼進北宋首都汴京,雙方訂「城下之盟」。(1126年)八月,經過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再次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兩路軍大舉南伐,汴京再度被包圍,破郭京「六甲法」,汴京城陷。(1135年)正月,太宗病死於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遺體葬和陵。其後代全被海陵王完顏亮所殺。

西夏嵬名諒祚(1047年3月5日—1068年1月) ,即夏毅宗,又名李諒祚、拓跋諒祚,党項族。夏景宗李元昊之子,。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至(1068年1月)在位。李諒祚即位時才一歲,由其母沒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誅殺舅父沒藏訛龐及其家族,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不斷發兵侵擾宋邊。(1067年),誘殺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宋將。又企圖徵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朝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寧)。先後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徵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1068年1月),李諒祚駕崩,時年21歲。廟號毅宗,諡號昭英皇帝,葬於安陵。由其子李秉常繼位。

大理文經帝段思英(916年—967年),段思平之子,大理第二位皇帝,944—945年在位,年號文經(945),所以史稱文經帝。段思英是首位被廢黜的大理皇帝。大理段氏以重名制為主,連名制為輔,從段氏世系可以看出,它的命名是世代以一個字相重,如「思」、「素」、「正」、「智」等,同時輔以連名,如「思廉—廉義」、「智祥—祥興—興智」等。944年,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夢不長,在位僅一年,就因權位之爭被廢為僧。之後在崇聖寺出家修行。

孛兒只斤·窩闊臺(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國第二位大汗,史稱「窩闊臺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受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建斡耳朵於也迷裡城(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忽裡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南下滅金國,派拔都遠徵歐洲,他在位期間疆域版圖曾擴充到中亞、華北和東歐。在位期間,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中書令,採用漢法,並且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礎。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年—1307年),元朝第二位皇帝(1295年-1307年在位),蒙古帝國第六位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孫,總兵鎮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於上都大安閣。元成宗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罷徵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徵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漸衰敗。(1307年)駕崩,後繼無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爭奪戰的隱患。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廟號成宗。

明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1392年),其父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後,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藉機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年號順治。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1653年)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1657年),又積極鼓勵墾荒。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面對全國出現的抗清高潮,順治帝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1659年),清軍進佔雲南省城。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1661年),順治帝去世,終年二十四歲。 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