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發源地巴城還是千燈(幾代戲劇人接續文化傳承)
2023-10-04 06:11:35 2
時隔23年,導演郭小男又回到了上海崑劇團位於紹興路的小院子裡。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小樓和院子比之當年已修葺一新。正值10月,秋高氣爽,陽光照在院子正中的草坪上,京昆藝術大師也是首任團長俞振飛的塑像也因此顯得熠熠光彩。郭小男的寢室兼工作室就在草坪邊上一排小平房裡,不到十平米的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書桌,一個小冰箱和一個衣架子。一個多月前,劇團臨時把一間辦公室騰出來簡單布置了下,郭小男提著行李箱從酒店搬進這個沒有洗漱設備的小屋裡,開始了全本崑劇《牡丹亭》後半階段的導演工作。
劇團臨時把一間辦公室騰出來簡單布置了下
導演郭小男
桌子上堆著厚厚一摞書,都是和湯顯祖《牡丹亭》有關的。其中一本是《牡丹亭》的劇本原著,已經被翻爛,裡面是密密麻麻的標註,還有各種貼紙記號。近4個月時間,郭小男反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翻看這部原作,最終把全部55出縮編在了這次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本裡。
1999年,也是在這個院子裡,當時已是中國劇壇最有影響力導演的郭小男,住在團裡一個鐵皮小屋裡大半年,每天聞著隔壁飯店飄來的油煙味,完成了上中下三本崑劇《牡丹亭》的導演創作。當時的版本集中了上昆老中青幾代藝術家,共35出,演出盛況一時。
劇本
23年後,《牡丹亭》再度重排,這一次,湯顯祖原作全本55出終於得以全貌展現在舞臺上。
郭小男做了比上次更巨量的案頭工作,寫了35頁的導演闡述。其中有一句寫道:「繼續尋找作品內容的精髓,是我們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讓《牡丹亭》通過本次重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使之更為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與價值。」
「我覺得當年真的沒讀懂《牡丹亭》。它太豐富了,好東西太多了。」坐在崑劇團辦公室,喝著保溫杯裡每天必煎的中藥,郭小男很是感慨。「這一次,我就想一頁一頁回頭去看,把丟了的好東西撿回來,踏踏實實做一次傳統文化的溯源。」
距離11月19、20日在上海大劇院的正式首演還有近一個月,上海崑劇團在文化廣場進行了一次彩排預演,三本8小時的演出一天之內完成,體量之浩大、格局之壯闊,讓觀者讚嘆。此前,為了這部劇複雜的合成排練,全劇組近百餘人在浙江桐鄉某劇場工作了近兩個月。
「《牡丹亭》真的是個浩大的文化工程,快把我們自己排傻了。」預演結束,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站在劇場角落,一邊笑說,一邊忍不住淚花閃爍。「這個戲建組到今天240天,進劇場合成53天,我想即使我們老藝術家們,可能都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創作排練。我們就像在修長城一樣,把《牡丹亭》的55折一點一點地呈現演繹在舞臺上。」
對於崑劇人,尤其是上海崑劇團而言,《牡丹亭》的意義是特殊的。湯顯祖創作於400年前的這部偉大劇作,是其「臨川四夢」裡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中國戲劇史的高峰,也是堪為劇種代言的經典。建團40多年以來,上海崑劇團對《牡丹亭》的演繹版本無數,約有十餘版,是國內所有崑劇團裡演出版本最多的。而全本《牡丹亭》更是上海崑劇團幾代人的心願,是幾代藝術家接續完成的文化傳承和工程。
「《牡丹亭》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對崑劇事業的熱愛和執著,也是我們每一個崑曲人的夢想和值守,它的價值意義遠超出創排一齣戲、一部古典名著的意義本身,我想它是一次超越性的回歸與創造。」谷好好說。
全本《牡丹亭》劇照
重排
重排全本《牡丹亭》,是谷好好多年前就已經排在計劃日程裡的事情。最近幾年,團裡的老藝術家們時不時就會問她,什麼時候重排這個戲?
20多年前創作上中下三本《牡丹亭》的時候,包括國寶級老藝術家們在內的上海崑劇團幾乎傾盡全力,把他們過去所有關於這部作品的藝術積累注入其中。彼時,谷好好自稱是劇組的萬能龍套。而多年過去,如今已身兼上海劇協主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和上海崑劇團團長的她,把這件事情一直放在心上。今年,她請回了當年該劇的導演郭小男,自己變成了這個劇組的萬能大管家,開始了誰都沒想到會如此不易的重排工作。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恢復原來上中下三本,但是排著排著,我和郭導都覺得不甘心了。20幾年過去,已經是新時代了,我們還在原地嗎?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和自強,應該有這樣的底氣和勇氣,在這麼好的時代,推出55折全本《牡丹亭》。」 谷好好說。還有一個給她信心的是,上海崑劇團應該是全國唯一能演繹全本55出《牡丹亭》的團隊。
一切和當年都有些相似,但一切都不同了。
郭小男反覆重讀了原著,最後決定把之前沒有出現的20折重新放回這一版的演出。當年的劇本縮編王仁傑是他的好友,如今人已故去。於是他自己動手縮編劇本,「越改越覺得豐富,尤其是『回生』之後那些戲。」
湯顯祖《牡丹亭》「回生」之後的20出戲歷來演出很少,此前在上昆的下本中有部分體現。但郭小男覺得這可能是《牡丹亭》最重要的部分。
「很多人覺得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就是《牡丹亭》,但湯顯祖的原作遠比這個要豐富。它覆蓋了宋明兩朝在思想、宗教、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等層面的很多內容,總括了當時社會全部關於情感、關於人性、關於理念,關於道德,關於精神的種種。尤其第三本中,他寫了一個女孩子的生命是不是要受到這樣一次波瀾壯闊過程的社會化的承認,這裡面還有杜寶的意志、柳夢梅的理想、陳最良的捍衛等等,這一下可能跟莎士比亞對上了,用一個人的命運來對應國家和社會。」
「20年前演出和排練中,原著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潛力沒有得到足夠的探尋與表現。這一次有必要對劇本的文學脈絡重新梳理,追溯本源。」郭小男最後對劇本只增未刪,將杜柳的生死愛情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一開始,還有人表示擔憂,戲太長,觀眾是不是能坐得住。但奇怪的是,最後的舞臺呈現,依然是8個小時,時間並沒有變得更長。
呈現
舞臺上的轉臺,是幫助整齣劇控制時長,保持節奏和流暢的重要原因。四個表演區分別對應著閨閣、花園、社會等空間。前一場戲還是後花園,後一場戲已經是金戈鐵馬。《牡丹亭》場景宏闊,曲折跌宕,轉臺解決了55出全本時空轉換的難題,將複雜的換場和遷景用最流暢的方式完成。雖然依然是8個小時的三本演出,但整部劇的節奏卻相對明快。
「精神上忠於原著,表現上力求創新。「這是郭小男對重排提出的要求。如同他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舊中見新、新中有根」。
舞美設計黃海威是業界大家,也是郭小男多年合作夥伴,上一版《牡丹亭》也出自他手。這一次的舞臺呈現做了全新的變化,結合宋明歷史文化和美學特徵,將詩化的境界和多變的場景融合, 創造出一種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臺氛圍。全劇還製作了100多套精美戲服,幾位主演的每一套服裝都是手繡完成,希望以此展現崑曲的精緻美學。
一些相對固化了的表達方式,也相應地做出調整。比如傳統戲曲表演中有些哼哼哈哈的口語化念白,導演都要求演員不要隨便出現。而在音樂唱腔上,有些段落,導演也要求鼓笛把演唱的節奏控制好,在原有基礎上能更為緊湊。所有這些,都是希望在保留傳統崑曲本體上,更多接軌現代審美。
郭小男認為,這一次的「守正創新」是在崑曲和湯顯祖劇本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希望這次創作能有一個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釋、新的表達走向以及新的舞臺呈現,能夠為後人留下不負時代、不負崑曲,具有高峰藝術價值的佳作。」
接續
全本《牡丹亭》凝聚了業內頂級專家團隊和主創團隊,也是上海崑劇團傾全團之力之作。這部作品裡,也有幾代上昆人的心血和文化接續。
《牡丹亭》的唱腔音樂流傳甚久,這一次的演出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的《納書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統崑劇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有餘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調整與豐富。唱腔音樂設計同樣是幾代崑劇人接力完成,在已故著名作曲辛清華的創作基礎上,作曲周雪華、李樑一起完成了此次唱腔音樂設計。
而在表演上,《牡丹亭》更是崑曲600年藝術精粹的集大成者。上海崑劇團「五班三代」的強大陣容為全劇龐大的人物群像提供了可能。諸如「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一個人就在劇中分別飾演「判官」和「完顏亮」兩個角色,而昆五班的年輕演員們這一次也都扮演了劇中一些重要角色,春香、陳最良、杜夫人等。
令人矚目的是,羅晨雪、胡維露此次挑梁全本,扮演全部三本的杜麗娘和柳夢梅。 「我覺得這次很大一個亮點,就是我們大膽啟用了又一代新人,這也是我們這次推出《牡丹亭》的一個亮點。現在這部戲是滿臺的青春。上一次創作全本,我們是幾代演員分了三組杜麗娘和柳夢梅,一個年輕演員演三本大戲似乎是不可能的。但這一次讓當年很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谷好好說。
柳夢梅(胡維露) 杜麗娘(羅晨雪)
國寶級崑劇藝術家嶽美緹、蔡正仁、張靜嫻、李小平等一起擔任了該劇的傳承指導。在上一個版本中,他們都參與了該劇的主演和音樂創作。
胡維露是嶽美緹的學生,也是上昆女小生的傳承者。對於她而言,要一人接下《牡丹亭》全本,尤其是第三本中幾乎都是她之前甚少演出的官生戲,難度不言而喻。為此,嶽美緹和蔡正仁輪流為她教戲講戲,大半年的高強度排練,讓胡維露的柳夢梅「煥然一新」。
而作為全劇最重要的角色,杜麗娘是所有崑曲閨門旦的夢想。雖然這樣讓所有人「豔羨」的機遇來到自己面前,但羅晨雪的壓力和挑戰同樣巨大。杜麗娘在上中下本中展現出完全不同的人物狀態,上本是閨閣少女,中本是美豔鬼魂,而下本則變為溫良少婦,如何在複雜的唱念表演基礎上塑造出完整而豐富的杜麗娘人物形象,是羅晨雪面臨的最大課題。
她的指導老師張靜嫻為此手把手給她教戲,「說真的,我真的羨慕孩子們,有機會演這樣一個戲。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這一次的版本讓我覺得既熟悉,又有新鮮的感覺。我們的表演就是要把全本杜麗娘的那種豐富感和層次感演出來。」
相隔23年回到上昆排戲,和上一次都是昆大班老藝術家不同,郭小男這一次面對的是一批充滿朝氣的年輕人,「這次三個月排練下來,我覺得孩子們都還是有進步了,有這樣一部大的藝術作品規範著他們,我覺得他們心裡都是亮的。而且這麼高強度的排練,沒有一個人掉鏈子,我覺得劇組整個精神面貌都是不一樣的。」
歷經過很多版本的蔡正仁則說:「全本《牡丹亭》真的是我們上昆人的夢想。這次的創作也是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崑劇的守正創新,而且也體現了咱們上海崑劇團的集體力量。」
谷好好表示:「全本《牡丹亭》是我們致敬經典的再出發,也是我們在新時代對傳統文化探本溯源、用戲曲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的再出發。在我們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帶著這個戲走向世界。」
而在經歷了兩個版本《牡丹亭》創作後,郭小男希望,觀眾能在現代生活中用一天時間,重新來感受一次明代文化,感受一次《牡丹亭》的整體魅力。在這個美感缺失的當下,能夠重新找回那些久違的藝術精神和戲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