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牡丹亭(文化視點導演郭小男)
2023-10-04 06:10:26 3
全本《牡丹亭》彩排結束後,郭小男走出劇場看到工作人員,立刻迫不及待地問道:「你覺得好看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懸了許久的心才稍稍放下來些。這部戲承載著上海崑劇團幾代人的夢想和執著,對崑曲界更是有著不一般的意義,他必須慎重再慎重。這是郭小男和《牡丹亭》的再度相遇,1999年,也是為上昆,他將35出搬上舞臺,作品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熱議與好評。
時隔23年,郭小男再度回到紹興路9號,執導的劇目仍是《牡丹亭》,任務卻更為艱巨——將湯顯祖筆下的55出搬上舞臺。「精神上忠於原著,表現上力求創新。」郭小男將這項浩大的藝術工程稱為崑曲的一次回歸、傳統文化的一次回溯、上海崑劇團的一次涅槃。從在排練廳精益求精的摳戲到在劇院跨越45天的合成,全本《牡丹亭》從無到有的過程顯得有些「磨人」,但郭小男的目標沒有改變過:「在《牡丹亭》的演出歷史中,希望這部戲能留下一筆。」
湯顯祖筆下的「不懈奔赴」,完整演一次
「粉色是王仁傑老師的縮編劇本,黃色是我新加的。」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的《牡丹亭》已經被郭小男翻得有些起邊。23年前,他用的本子是已故著名劇作家王仁傑的35出版本,這一次,他親自參與了全本的縮編工作。《歡撓》《耽試》《聞喜》……這些都是在35出演出中從未見過的摺子,郭小男用了三個月把原著吃透,儘可能實現55出的完整表達。
縮編也並不意味著簡單的刪繁就簡,為了高效率地利用寶貴的演出時間,郭小男還會對部分段落的語序進行調整,靠後的是第一句,前面的反而是最後一句。「這樣顛來倒去才能把故事說明白,否則80個小時都演不完。」他笑著說道。郭小男把縮編稱作「一個字一個字找回去」的過程,全本《牡丹亭》首次將原著每出戲結尾的集唐詩通過劇中人呈現,薛能、柳宗元、杜甫的詩句被集納進一首詩,「這是湯顯祖的文人秀,我覺得他很過癮,原著裡還有許多文學性很強的內容,這些都是不能不要的。」
劇本落實後,郭小男回到了導演的本職工作——把杜麗娘和柳夢梅在舞臺上立起來。35頁的導演闡述彌補了他20多年前的遺憾,不偏頗,不簡化,不丟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值體系,運用人文學科和藝術理念的嶄新視角,讓《牡丹亭》通過本次重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是他的目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湯顯祖在題記中寫下的那樣,「情」是《牡丹亭》的靈魂,而其中閃耀的理性光芒又賦予劇作豐富深刻的蘊意,使之成為中國戲劇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品。
在郭小男眼中,《牡丹亭》的精神主旨,即是所有人物對於人生況味的不懈奔赴。杜柳二人對至情至性的追求、杜寶努力維護的世俗價值、陳最良固守的儒學禮教……他們無一不是在兼顧不可更變的人倫規範和理學束縛的前提下,對自身內在意志精神施以強烈表達與超越。「在最後的20出裡,這些情感達到了極致,湯翁將所有人物放入戰爭、科舉、母女相遇、陳最良圍釋等故事脈絡中,並藉助《鬧宴》《硬拷》《索元》《圓駕》等折的內容做了殊途同歸式的展開。」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釋、新的表達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臺呈現,郭小男以五個「新」定位全本《牡丹亭》。而彩排場演完後,有朋友點評:「這是全新的戲曲舞臺,好比電影裡的蒙太奇。」屆時,全本將分三臺大戲演完,為了儘可能避免觀眾產生疲勞感,郭小男與舞美設計黃海威一番商量後決定採用可旋轉的四面臺。舞臺在遵守戲曲「出將入相」的傳統規律之上,大大增加靈動性,同時流暢得承接住人物的情感變化。
不做讓演員「怕」的導演
「全本《牡丹亭》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不僅在於其將原著以全貌示人,也在於新一代演員能夠接過傳承的接力棒。」郭小男口中的新一代便是羅晨雪和胡維露。來自「昆四班」的年輕演員這一次挑起了三本大梁。「這兩個孩子決定了作品的成敗,」郭小男深知兩個小妮子的表現對作品會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也正是因為了解,他坦言最初有些「沒底」。《牡丹亭》鮮少以55出的面貌亮相,即使是「國寶級」老藝術家蔡正仁、嶽美緹、張靜嫻等人都從未一口氣演完三本。年輕人撐不撐得起來?郭小男決定試一試,「不怕年紀小的演員,只怕不努力的演員。」
排練進行到第二個月的時候,劇組進入了一段「高壓期」,場次日益增多、樂隊開始參與磨合、導演對表演的完成度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梨園人之間都有一種默契,不管經歷怎樣的困難,都得把戲做好。」郭小男對演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感同身受,他認為導演和演員的關係有時和朋友並無二致,都會經歷從相遇、相識再到相知的過程,「要慢慢地去感受演員的強項是什麼、弱項是什麼,再對他們進行指導和提高。如果演員在臺上沒有塑造好人物,那導演的工作也沒有完成。」
排練廳裡的郭小男以嚴厲之稱,十幾二十年前,演員聽到導演是郭小男,都會緊張一番。這一次執導《牡丹亭》,相熟的劇團工作人員卻發現了一些不同,開玩笑說:「郭導怎麼都不罵人了?」「過去其實不是我脾氣不好,而是我功力沒有修煉到家。」隨著年齡的增長,郭小男將曾經的「火氣」化作了「銳氣」。「排練廳裡,導演要精準地去發現問題,說的每句話都要讓演員有所啟發。演員表演不到位,你去給他壓力,不如下場示範一遍手眼身法步,但這反過來又對導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碰得不對,就會摔回來。」
郭小男的導演列表中作品琳琅滿目,話劇、歌劇、戲曲、音樂劇等有所涉獵。有沒有更鍾意的舞臺樣式?郭小男不掩飾對戲曲的偏愛,用他的話來說,這是有「玩意兒」的東西。在他眼裡,中國傳統戲曲擁有高度的理性審美趣味,有太多值得深挖的藝術內涵和舞臺價值。郭小男排過全本《西廂記》,也做過越劇《孔乙己》,他依舊認為「當下的中國戲曲創作,任重而道遠。」
今年上半年,郭小男還完成了錫劇《裝臺》的創排,作家陳彥將同名原著的戲曲版權交予了他。「戲曲人要主動出擊,才能將這份事業做得更長遠。」說罷,郭小男夾著導演闡述和《牡丹亭》回到辦公室,關於首演時的多媒體效果,他還要再想想。
作者:王筱麗
圖片:受訪者 上海崑劇團供圖
編輯: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