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壯族的民族服飾介紹(少數民族服飾-壯族)
2023-10-17 07:22:14 3
少數民族服飾-壯族
1
服飾簡介
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發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西林「惟 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桂東南的壯家少女,也「尚戴銀質簪環」。壯族銀飾的種類,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鍊、胸排、戒指、銀鐲、腳環等。土官時代,安平婦女最多戴四個銀項圈,十多個戒指(有的一指幾個),加起來重一斤多。桂北壯族婦女的項鍊和項圈共達 九個之多,胸排長方形,透雕,打成鳥獸花卉,下沿有小鏈穗,以銀鏈掛在脖子上。壯人銀鐲式樣比較豐富,有的打成一指寬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纏繞;有的還嵌上綠色的小珠,等等,顯示壯人的銀飾藝術。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觀念的變化,在壯族地區難看到壯族婦女配戴傳統的銀飾了。
7鑿齒
鑿齒和文身是壯族先民在發展服飾與銀飾之前就在自身軀體上表現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區的壯人中仍然存在。產生於血緣婚末 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話《布伯》曾講到鑿牙(齒)的事,通過這則神話可給人們兩個信息,一是鑿齒的風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關。在古代壯族的祖先曾 把鑿齒當成成丁禮。認為凡鑿齒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並且享有性生活的資格。久而久之,鑿齒成了一種習俗,並以此為美。後來生產條件改善了,鑿齒又和鑲牙結合起來。至今廣西龍州等地壯族男女青年,仍以鑲牙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兩顆金牙來,金黃黃的甚為得意。紅水流域一些地區的男子也有鑲牙之俗。
8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記》載,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惡是雕題、鑿齒、畫面、文身」。可見文身之俗,壯民不僅由來之久,而且相當普通。壯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說苑·秦使篇》中說是為避蛇龍(即鱷魚)之害。原來有一部分從事漁業的壯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 鱷魚的襲擊,引起人們恐懼。人們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 「龍」(鱷)子,祈求它不要傷害。另外,人們在額上、身上文身還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區別,具有民族圖騰的標示作用。後來圖騰觀念淡化,文身慢慢成為一種裝飾,變成了服飾的補充和延伸。1949年前後,一些壯族地區仍然有文身的習慣。壯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額最為重要,因為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為兩臂及背部,最後是雙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內容和壯人不同部落的習俗有關,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標誌——圖騰有關,再後來則與人們的某種觀念有關,例如不同的審美觀念等。壯族文身有鱷魚、鱷鱗、虎紋、蛇、雲雷紋、蛾、蝴蝶、花草、鳥、蜻蜒等形狀。所用顏色全為青黑色,與服裝一致,表現了壯族祖先以黑為美的 審美觀。有些地方的男子渾身虎紋,表現了一種威武的男子氣概。
9花鞋
壯族花鞋是壯族的刺繡工藝之一,又稱「繡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繡、壓繡等。在色彩上,年輕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豔麗色,紋樣有龍鳳、雙獅滾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厚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