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可以買馬踏飛燕嗎(甘肅博物館馬踏飛燕)
2023-10-16 14:39:14
前言:最近,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玩偶因為獨特的造型贏得了大家的喜愛,憑藉著蠢萌的造型頻頻進入大家的視野。
網友評論說:「別的博物館,把文物整活;甘肅省博物館,被文物整火。」
那麼「馬踏飛燕」這一系列玩偶的創意來自哪裡呢?
那麼就不得不說到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了。
今天我們節選了馬未都的《國寶100》中關於銅奔馬的書摘,讓我們了解「馬踏飛燕」的前世今生。
文章摘自《國寶100》
原標題:東漢·銅奔馬
作者:馬未都
今兒講的這件國寶大家都熟悉,叫「銅奔馬」,這是它現在標準的名字,過去它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圖1)。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從1971年一直叫到了2018年,叫了快半個世紀了,怎麼突然改口了呢?這名字又是誰起的呢?
據說1971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去甘肅省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對這件器物特別感興趣,陪同他的工作人員就問:「我們管它叫『馬踏飛燕』,您覺得合適嗎?」郭沫若聽了以後說:「這名字起得好。」為什麼呢?因為這名字特別文學。可現在突然覺得這名字不好了,文學改科學,科學講究嚴謹,不講情面。2018年6月5日,甘肅省文物局新聞發布,有關專家一致堅持用「銅奔馬」這個名字,說這名字「科學、準確、規範」。這科學、規範可以,但它不準確啊!那鳥兒呢?那鳥兒哪兒去啦?有人在乎過那鳥兒的感受嗎?
蹄子下面有個鳥兒,它確實不是燕子。這燕子的標誌很清晰,是尾巴分叉兒,這鳥兒的尾巴不分叉兒,平切,挺直有力,看著不怎麼靈活。
東漢有個文學家叫張衡,他寫過《東京賦》。《東京賦》有這麼兩句,叫:「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什麼意思呢?龍雀盤旋飛翔,天馬肆意馳騁。那「龍雀」是什麼呢?就是一種鷹隼。所以有人就覺得它不叫「馬踏飛燕」可以,但至少也應該叫「馬踏龍雀」或者「馬超龍雀」。但這名字還有人認為不夠科學,要知道科學的表達多數效果都比不上文學表達。
那這銅奔馬是在哪兒發現的呢?是在甘肅武威。漢武帝時期,在河西走廊依次設了四個郡縣,史稱「河西四郡」,依次是: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這四個名字都非常文學:
武威: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
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要塞,泉水若酒,載歌載舞;
敦煌:抵達終點。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想想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路走來就能看出西漢的大氣象!
我們說回這件文物,它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呢?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全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叫「備戰備荒為人民」。「備戰」要幹嗎呢?就是挖防空洞。我所住的北京底下都挖空了,這種防空洞叫「人防工事」。
1969年9月初,武威的新鮮公社新鮮大隊,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新鮮鄉新鮮村,這村兒的農民在一處黃土高臺上開始挖地道。挖到十多米深的時候,挖出了一段青磚牆,這農民就以為挖到了「雷臺」的內部。
雷臺就是用土夯起來的高臺,大概有足球場那麼大,高度約8.5米,相當於三層樓那麼高。這種高臺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建築形式,土臺為基礎,在上面層層建屋,工程巨大。歷史上自戰國到魏晉時期,特別盛行築造這種高臺。杜牧的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曹操勝了,這大喬、小喬就關鎖在這銅雀臺上。你想想,三層樓那麼高,地兒有足球場那麼大,四邊連個欄杆都沒有,再蓋上點兒房子,您就在上面待著吧,跑都沒地兒跑。
這個雷臺應該是後來的名兒,當初叫什麼我們不清楚,沒準兒就叫「龍雀臺」。它從明朝開始挪作他用了,老百姓在高臺上供奉雷神,所以順嘴就把它叫雷臺了。
看見了青磚牆,幾鎬頭下去,「轟隆」一聲,這青磚牆就被鑿出了一個大洞,頓時陰寒的氣味撲面而來。大家都好奇地打著手電往裡看,這一看就害怕了,說這裡頭全是「妖怪」啊,正奔著洞口來呢!在場的農民誰見過這陣勢啊?一個個都嚇得不輕。過去的人比今天的人迷信,動土的事兒都小心謹慎,不像現在的人膽兒大。
但是俗話說「好奇害死貓」,人啊,什麼事兒都想探個究竟。等了一會兒,大家心情都平復了,就鼓起勇氣往裡看。這一看,裡頭不是啥妖怪,全是銅車、銅馬、銅人(圖2),旁邊還有棺木。就在大家還沒鬧明白的時候,生產隊長就組織大家說:「跳進去,把裡頭的銅人、銅馬、銅車全都裝進麻袋,用架子車拉到庫房封存起來。」為什麼只拉銅的呢?原因很簡單,銅的好賣錢,其他的東西沒人要。隊長又千叮嚀萬囑咐說:「這事兒千萬不能外傳,嘴都給我嚴著點!」中國的事兒特別有意思,什麼事兒越不讓外傳,反而傳得越快,只要你跟一個人說了,就等於跟所有人說了,所以這事兒很快就傳出去了。
雷臺發現古墓的消息傳開了,當時縣裡管文化的幹部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這事兒可不能小覷啊,趕緊就組織人奔向了雷臺。經過現場勘察,發現裡頭還有大量殘存的文物,就向領導做了匯報,然後所有人就奔向了新鮮公社。
青銅器在地底下埋時間長了就會非常脆,尤其東漢以後的青銅器,含銅量低,又鑄造得薄,所以大量的馬頭、馬蹄都有破損。工作人員就向上級做了匯報。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就前去武威調查。工作人員進入古墓後,經過詳細的勘驗,終於弄明白了這座墓葬的結構。
這個墓分前、中、後三個主墓室,前室左右有兩個耳室;中室有右耳室,沒有左耳室。與其他的墓室相比,後室顯得非常小,沒有左右耳室。所謂耳室,就是像耳朵一樣的小屋。漢墓耳室設置得很隨意,多少不一,也就是說漢代墓葬的規制不那麼嚴謹。
出土的銅車馬和儀仗俑,包括這件著名的銅奔馬,一共99件。這座墓葬裡還有銅燈(圖3)、銅壺、漆尊(圖4)、銅燻爐等,其他各種文物有幾百件,鋪地銅錢近3萬枚。
墓葬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了好幾處盜洞,這說明這座墓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被盜過。盜墓者為什麼不拿這些青銅車馬和人俑呢?原因很簡單,這東西在盜賊眼裡不值錢。過去玩兒青銅的行家都玩兒三代青銅,指的是商、西周、戰國到西漢這三代,到了東漢,這東西就不入眼了,所以沒有人動它。估計金銀器都被人拿走了,任何時代的盜墓者都先拿金銀器,因為它立刻能換錢。
這件後來被甘肅省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的「銅奔馬」,當時除了顏色剝落外,馬頭上有好幾綹鬃毛也掉了,脖子上有好幾個洞,馬蹄有3個空著,馬尾巴也斷了。當時就沒有人認為這件文物重要,所以這馬就窩窩囊囊地待在了牆角。
這馬的造型奇特,加上它很難修復,最後請到了故宮博物院的青銅修復專家才給修復好。修復以後,這馬頓時就不一樣了。你看,這匹一往無前、騰空飛馳的駿馬,在奔跑的時候一隻馬蹄還踩踏著一隻飛鳥的背,這飛鳥做回顧狀,一個力與美的瞬間定格為永恆。
到了1973年,「文革」最鬧騰的動靜兒過去了。這期間,第一個中國對外的大型歷史文物展覽籌辦,本來銅奔馬並沒有入選,但是在法國和英國大使的一再要求下,銅奔馬參展了。銅奔馬到了法國和英國,一下子就引起了轟動,博物館門前排起了長隊。後來到美國展出的時候,銅奔馬的形象已經被製成了巨幅海報。為什麼用馬做海報呢?因為馬的文化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方人看馬比我們還親,遊牧民族親馬,農耕民族親牛。所以西方文化對馬的感受強烈。
從1973年到1975 年,兩年多的時間裡,銅奔馬滿世界跑,巡迴展出,大概接待了500萬人次。所以郭沫若還寫了一首詩,叫「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金縷衣」就是金縷玉衣,我們後面也會講到。
馬在中國人心目中處於「六畜」之首—馬牛羊雞犬豕,因為馬是戰爭工具,在古代徵戰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漢書》中就這樣說:「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西域產良馬,可以補我們過去中原馬的速力不足。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從西域引進良馬就是在張騫出使西域期間,在烏孫國,就是今天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獲國王贈予的一千匹烏孫良馬。漢武帝得知大宛國的馬匹更勝一籌,又於公元前126年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大宛國購得「良馬數十匹」,隨馬帶回來的還有什麼呢?有苜蓿、葡萄、石榴等。
銅奔馬塑造的是東漢時期的馬,理論上是引進這些馬的雜交後代。有意思的是,這馬同一側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伸出,就是我們俗稱的「一順邊兒」,這一姿態在我們日常所見的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這種步幅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對側步」。據說大宛馬走的就是對側步,因此,有人根據銅奔馬顯現對側步的造型,認為銅奔馬的原型就是來自西域的大宛馬。還有一種說法,說它是汗血寶馬。但有人認為,銅奔馬的外形不僅顯示了大宛馬快速穩定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蒙古馬的一些特性。比如它的肌肉厚實,身體略顯粗壯,這就說明它不是純種的大宛馬。實際上漢武帝引進良種馬以後和本地土馬雜交,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馬。這件國寶的意義不僅在於體現了中國漢代雕塑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漢代不羈的藝術表達。
銅奔馬、馬踏飛燕、馬超龍雀……不管它叫什麼,都是中國漢代最靈動的一匹馬,所以它成為中國旅遊的標誌。人走路如果順拐,那他肯定是大家的笑料;馬走路順拐呢,它就是匹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