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每年的哪一天(聖誕節無非是個節日)
2023-10-17 03:29:46 2
何潔聖誕節這天發了條朋友圈動態,戴著紅帽子搞了點兒節日氣氛小雪花,便被網上一邊倒地辱罵羞辱,主要思想就是——聖誕節乃「洋人」的節日,中國人不能忘了當年殖民時代的屈辱,要防範歐美文化意識的滲透,不能讓年輕一代人的心靈被西方文化俘虜了。對於這些人,我想說的是,你們道德素養絕對高尚正義,保持本國文化純潔自然相當重要,但你們早幹啥去了?
去年的聖誕節還是熱熱鬧鬧的吧,節日那天一路碧樹流光,滿街聖誕快樂的電子音樂,暖黃色的店鋪燈光下大大小小的聖誕老人,白鬍子小紅帽,笑容可掬,招徠顧客,燈下小情侶們成雙結對,人們互送只有中國人才能敷衍出來的聖誕蘋果,互道平安夜快樂互祝聖誕節快樂,很多普通老百姓甚至網購聖誕樹在家裡過起了聖誕節,亦是此間春色無窮。
匆匆一年,現在卻絲毫不見一點兒聖誕氣息,只有超市水果區的蘋果上,像往年一樣培育出因不見陽光而色彩蛋黃的「聖誕快樂「四個字,也沒見有人光顧。中國人一窩蜂地過上了外國洋節日,現在又一窩蜂地棄之如敝履。這種兩級之間的橫跳讓人聯想到一些沒有主見沒有頭腦的跟風派牆頭草,和身不由己的軟蛋。
東西方文明的對峙衝突是近二百年來世界的主要矛盾,亞洲人感受尤為劇烈,遙望170多年前的中國,那時候經歷了中西方第一場大的貿易戰爭,著長袍梳長辮的古人終於從300多年閉關鎖國的迷夢中恍然醒來,開始開眼看世界了,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搞洋務運動,後來進一步升級為文化藝術思想領域的引進學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固本培元強大自我,爭取民族復興!中國的開放、吐舊納新,成為風雨飄搖中的皇權帝國,掙扎徘徊的最後機會。無數被後人視為有洞察力的開明之士,在愚昧落後的泥淖裡奮力開拓奔走呼號,才揭開厚重的黑色帷幕的一角,讓一縷縷明亮照進昏暗的殿堂。
與之相對的,保守派呼天搶地人人自危,大叫國門不可開,國門一開遺禍無窮。他們老淚縱橫,空蕩蕩的舊衣袍裡枯瘦的軀體顫顫巍巍,空洞的眼神裡只有抱殘守缺。維新派說船堅炮利,保守派說刀槍劍戟,維新派說師夷長技,保守派說中華大地,洋務派要船要炮,保守派要哭要鬧。說到底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強大不受人欺負,只是方式方法對頭不對頭的問題。保守派絕對愛國自尊絕對維護本土文化,可惜眼光不行方法不對,如果按照他們的思路就真的是瞎胡鬧,最後丟了面子失掉裡子,國真不國了。
文化的交流融合,從來就是世界發展變化的永恆旋律。320萬年前大家都生活在非洲草原,大家都叫露西姐姐媽媽奶奶,後來分散各地,衍生出各自的習俗文化和執念。但絕非老死不相往來,叢林裡的會跑到農耕那裡,遊牧的會跑到海河江湖,打魚的也會跑到山林中去。。。。。中國春秋戰國各自修築長城,但相互之間也貿易聯通文化相襲,漢武帝學習西域人制刀,而西域制刀技術源于波斯大馬士革。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傳到歐美備受歡迎賺取大量西方殖民財富,那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另外像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佛教的傳入和流變,四大發明對世界版圖的影響。。。。。都是明證,不一而足。
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但它不是也被中國化了嘛,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兼收並蓄、變為己有!這非常符合教育泰鬥蔡元培老先生主持北大的理念。就連印度的佛教到了中國,也變了性,救苦救難不能吃魚不能吃肉,一心向善服從領導。它也沒有顛覆政權或者把大家變成苦行僧修士隱者。
外來文化從來不是一個新概念,只是近一百多年來的外來文化,讓有些人突然回想起自己民族悲慘往事,打算乘還能揮動膀子,拿起大刀,裹上頭巾,露出胸膛,吶喊一聲衝出村莊,搞點兒正本清源的正義事業。
去年前年若干年以來,大家快快樂樂地過著聖誕節,也沒人跳出來指責誰被歐美文化洗了腦殼了。如今那些跳出來指責的人,當初在做啥呢?反正沒人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是不是也在聖誕樹下眉飛色舞扭動身軀?
其實不僅僅是聖誕節受到抵制,身處大國博弈的歷史洪流裡,意識形態的正確與否被史無前例地放大了,甚至扭曲了。試想,大清朝都爛到根子裡了,文化入侵也沒把老祖宗咋樣了,現在中國史無前例地強大了,倒反而草木皆兵疑神疑鬼起來了?現在大規模的削弱或取消英語學科主體地位喊聲甚囂塵上,接送孩子的家長都在夜色裡議論紛紛。一種語言不會讓人學會崇洋媚外,它僅僅是工具而已,就像原始人用木棍打獵後來用了刀槍。越南人去中國化了,強大了嗎?韓國人廢漢字了,他們連自己本國歷史都看不懂了。中國人在笑他們愚蠢淺陋的時候,應該意識到自己也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事情性質要看主要矛盾,矛盾要看主要方面。鄧爺爺也說,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糾結姓社姓資,有個鳥用。當下中國富強民主和諧進步,這是主流,外國文化來了聖誕節來了,這是支流,中國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發展,發展中就要兼收並蓄、取他人長處補自己短處,文化生活亦是如此。坦克、沙發、的士、撲克、模特、俱樂部、歇斯底裡。。。。都是外來文化入侵吧,最後還不是為我們的字典詞典裡增加了若干詞條而已!聖誕節本土化了,成了快樂生活的某一部分,最後的命運就是進詞典,不過如此。
如果說,聖誕節的興起源於商家操作,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聖誕節才成了商業利益的角鬥場,那麼,它的衰落,肯定不會是商家自己的自覺自愿和民族素養提升。畢竟商業根本就是逐利排他,有時候甚至會賣國也說不準,君不見聯想總裁柳傳志被網上挖墳掘墓?君不見輝煌一時的人生導師馬爸爸變成了吸血資本家代言人?所以一定是民眾自我覺醒,群起抵制,才有了如今聖誕節的蕭條沒落。但這種覺醒在當下卻顯得全無必要,又呆板可笑——令人夢回170年前迂腐固執的保守派老屋子。
聖誕快樂大家就是過個節日,吃吃蘋果,喝喝小酒,看看鮮花,談談戀愛,誰他媽想啥外國耶穌,年輕人腦袋裡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
文化上的交流國與國的溝通,不能像兩個小孩鬧矛盾,搞清算,你的東西再好我也不要了,我的東西再爛,你也要給我還回來。劃界限,搞鬥爭,定成分,那是啥時候的事了。
當下的國際語境裡,民眾一夕轉向,商鋪一夕默然,節日氣氛一夕垮掉,還真不能太當回事,等風向變了,燈又會亮起來,紅襖紅帽的老頭兒又會站到店門口,笑著歡迎顧客光臨。
真正的智者定然不會受其影響,該怎麼過還怎麼過,聖誕節快樂嗎,快樂,為啥要這一天?只不過找個由頭罷了。何潔是智者嗎?不一定,她也許什麼都沒想,只不過要快樂要表達快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