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風俗文化簡介(回族風俗起經名)
2023-10-16 19:02:07
回族風俗文化簡介?回族是一個「融合型」、「多元型」且在我國形成較晚的的民族,是中華文明與伊斯倆目文明融合下的產物從姓氏文化上看,回族比其他民族多了一種名字,即「經名」起經名是回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它傳承著厚重的中華文化,蘊含著回族的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回族風俗文化簡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回族風俗文化簡介
回族是一個「融合型」、「多元型」且在我國形成較晚的的民族,是中華文明與伊斯倆目文明融合下的產物。從姓氏文化上看,回族比其他民族多了一種名字,即「經名」。起經名是回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它傳承著厚重的中華文化,蘊含著回族的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乾坤,執掌天下權柄後,敕諭:「回回入戶,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下詔:「復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語,胡姓名。」並在全國敕建大量清真寺,推動回族中國化進程。
回族響應官府號召,基本捨棄了原母語(包括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印歐語系的波斯語、阿爾泰語的突厥語,蒙古語等)名字中的本名、教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的結構形式,只取其首、尾或中間的某一個字音作為姓氏。回族馬姓多源自「穆罕默德」(馬哈麻),回族的李姓多源自「阿里」,回族的蘇姓源自「蘇來曼」、「曼蘇爾」,「尤素福」,回族的丁、賽、白姓源於「賽福丁」、「白希丁」,回族的杜姓源於「阿卜杜勒」等。回族姓名也由原來的「暗都剌」、「到剌沙」、「馬哈麻」、「阿老丁」、「仉仉沙」變為了「王岱輿」、「海瑞」、「丁鶴年」、「李摯」、「鄭和」等。與此同時,回族興起了起經名的風俗。
經名也稱回回名,教名,起「經名」是來源於伊斯倆目的禮法制度。《提兒密濟聖訓集》有段聖訓說:「嬰兒出生後,父親應在第七日為其宰羊、命名、剃胎髮」。新生兒出生後一月內,回族人家會請阿訇爺或長輩為孩子舉行命名儀式。在場的人應洗大淨,阿訇先對著嬰兒右耳念「喚禮詞」(也叫吹外邦克),然後再朝其左耳念「宣禮詞」(也叫吹內邦克)。通過吹邦克,將伊瑪尼(信仰)貫入嬰兒體內,希望孩子在潛意識裡牢記伊斯蘭是他的生命之根。
念完邦克後,所有在場的人應捧手做杜瓦(祈禱),杜瓦詞為:「胡大,求您使他健康長壽、身體健康、性格和善、使他給養豐富、信仰堅定、享有美好的事物,阿敏」。之後,阿訇爺從歷代的先知聖賢或賢女的名字當中選一個書寫在一張彩紙或專用卡片上,並要寫明所寫名字的阿文和音釋,以及當天的年月日,另外還要向嬰兒的父母講解所起之名的歷史身份、品德操守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應該向全家宣教。
在舉行命名禮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炸饊子、做點心等,或者包核桃、糖果、花生等禮包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後,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回族「經名」多採用古蘭、聖訓中的聖人(先知)名、阿拉伯先賢、先哲名,頌真主的美名及吉祥讚美詞和宗教用語等。
1、聖人、先賢、先哲名:阿丹、努哈、穆薩、易卜拉欣、爾撒、穆罕默德。
2、讚頌真主的美名:拉赫曼(普慈的)、拉希姆(特慈的)、馬立克(掌權的)、古杜斯(聖潔的)。
3、與宗教有關名稱,帶「丁」(宗教)和冠以「阿卜杜勒」(僕人)的經名:伯德艾丁(宗教的圓月)、白希丁(莊嚴的宗教)、阿卜杜阿齊茲(力量之僕)
4、古阿拉伯人名:阿慕爾、加薩尼、哈西姆
回族經名存在一些波斯與什葉派遺俗。如經名:盤舍(星期四)、杜舍(星期一)即來自波斯語,經名多用阿里、哈三、侯賽尼、法圖麥等什葉派聖人名字,而阿布伯克爾,奧斯曼等名字較少。
隨著回族使用漢語的程度加深,經名也開始漢化。出現了縮減音節,比如安友卜縮減為安友,或者友不,穆罕默德簡稱「穆罕子」、蘇萊曼簡稱「瑪乃」。出現名字後綴『子、兒 、頭』如:主麻—主麻兒,乃比—乃比兒,法圖買—法麥兒等等。有的在「經名」前還冠以姓氏作為正式姓名使用,如:「海尤穌」、「馬烏德」、「劉爾薩」、「李阿里」、「蔣哈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