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描寫的是哪(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表性詩歌)
2023-10-16 16:08:40 3
本文乃百裡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敕勒歌》這是一首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牧歌,描寫了蒙古大草原壯闊的景色,以及他們對這片世世代代孕育和哺育他們的故鄉的熱愛。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頭兩句點題和提示地點,並無什麼突出的特色。但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些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中華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多民族,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混合體。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原地區進入農耕文明的漢民族,與中國北方這片更加遼闊的大草原上遊牧民族的地緣關係,隱藏著中國歷史命運的秘密。即遊牧民族的威脅和入侵,不僅迫使漢民族文化必須不斷地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優勢,才能生存,這類似於自然界中的競爭淘汰法則,而且遊牧文化的成分,如胡服胡樂馬文化等,也逐步融入到漢族文化中,從而構成了統一的大中華文化。
大草原景色
他們的入侵,甚至有著人種學的意義,即所謂混血優勢和種群復壯。因此,一看到「枚勒川,陰山下」,中國人眼前馬上會出現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邊馬兒跑,遠方是綿亙不絕的群山,而剩悍的漢子們大聲吆喝著,縱馬奔馳在千裡草原上。在三千年來的漢民族農耕文明的歷史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因而產生出強烈的畏懼的心理。這就是這兩句帶給我們的感受。
但下邊並沒有描寫他們與漢民族之間的戰爭,而只是描寫了他們故鄉的壯麗景色。先是寫天。大草原上的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天是那樣的藍,視野是那樣的開闊,一望無際,所以作者甚至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天就如同一頂碩大無比的帳篷,籠蓋著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地方。景物異常宏大壯闊。緊接著的「天蒼蒼」承接「天似穹廬」,「野茫茫」承接「籠蓋四野」,但從描寫景物轉為抒寫作者的心理感受,側重點自有區別。
草原景色
「蒼蒼」「茫茫」不只是寫天和野的顏色,而重在描寫作者仰視萬裡青天和遠眺無際草原時,那種置身於無限的宇宙中,心中湧現出的豪情萬丈、頂天立地的感覺。他真可以說是以天地為家了。而「風吹草低見牛羊」則不再是寥遠的風光,而變成近景的一幅幅特寫。隨著風從草上拂過,棕黃的牛和雪白的羊,時時現出,為碧綠的大草原平添了幾點別樣的色彩。而作者的情緒,也一改前邊的豪莽,變成一片柔腸。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生於斯長於斯,如同母親一樣的家鄉的摯愛。
這是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的代表性詩歌。不僅寫出了大草原壯麗的景色,而且表現出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那種豪蕩而不失溫柔的習性。
敕勒歌全文意思
在詩歌形式上也帶有北方少數民族的特點。漢語詩歌,大都形式整傷。而這首詩是典型的雜言體,從三字到七字,錯落有致。因為它原是以少數民族語言寫成,而且是配著少數民族音樂演唱的,所以在翻譯成漢語時,就無法納入整齊五七形式中了。但這反而產生了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豪放的藝術效果,正與遊牧民族的習性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