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圈子文化好人主義發言稿
2023-12-11 14:37:12 5
引導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反對當「老好人」,小編收集了反對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歡迎閱讀。
反對圈子文化好人主義發言稿一
在最近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央領導同志屢次向不正之風「說不」,繼「向舊習慣說不」之後,又提出「敢於向好人主義說不」。這不僅是對教育實踐活動批評與自我批評環節的要求,更是直指一些地方長期以來黨內生活不健康的一種突出風氣。
「好人主義」就是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就是講私情不講黨性、講關係不講原則的腐俗官風。比如說,班子內部維持「一團和氣」,出了問題迴避掩蓋,開會決策你好、我好、大家好,寧可得罪工作,也不得罪「朋友」,寧失原則,不傷感情;又比如說,同志間關係「低頭不見抬頭見」,面子至上、友情第一,明知不對、少說為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家都做「順水人情」,人人爭當「好好先生」;再比如說,上下級關係講究「和諧」,下級有問題,「上面」包著、護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下級則對「老闆」隨聲附和、奉承捧場,等等。直到這次教育實踐活動,要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了,要開民主生活會了,有的同志仍然是對上放「禮炮」,對同事放「空炮」,對自己放「啞炮」。
批評與自我批評,本來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誌。黨不是「一團和氣」的俱樂部,也不是「你好我好」的同路人,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內必須有健康、健全的政治空氣和嚴肅、嚴格的批評風氣。「好人主義」不講原則、沒有黨性,「老好人」也並不是什麼真「好人」「多栽花」,無非是要「少栽刺」,「與人方便」終究是為了自己方便,這種八面玲瓏、四面討好的「好人」,往往是精於算計、滿心思個人得失的人,是功利私心最重的人。這種從不與人紅臉的人,往往也是對同志最不負責的人。「好人主義」說到底,就是一種官僚主義在封建官僚體制下,「同朝為官」的同僚,在對專制王權的同一依附中結成利益共同體,同進退共榮辱,「一團和氣」成為做官的座右銘,明哲保身和務求中庸成為仕途的不二法門。多少年來,「好人主義」作為一種官場「麻醉劑」和「腐化劑」流傳風行,於今又烈,我們必須抱有高度警惕。
「好人主義」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好人主義」再走一步,就是「圈子文化」。早在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就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歷數了「好人主義」的「對象」「熟人、同鄉、同學、知心朋友、親者、老同事、老部下」,其實就是被小平同志斥為「害死人」的「小圈子」的雛形,就是沆瀣一氣、利益攸關的「朋黨」的基礎。另一方面,「好人主義」真是「好好先生」嗎?有的「好人」是雙面人,「檯面上」不說,背後亂說,會上舉手,會下亂放炮,當面「和睦相處」,背地裡拉幫結派,當面唯唯諾諾,轉過身卻以鄰為壑,當面拍馬奉迎,私底下卻搞陰陽兩面,甚至還有暗中設陷阱、捅刀子,織罪名、造謠言的呢!
「好人主義」盛行,關鍵在領導幹部身上。一是黨內生活不健康,缺少批評的環境氛圍,缺乏民主空氣。有的「一把手」,脾氣大得很,「個人尊嚴」碰也碰不得,一聽批評,就火冒三丈,甚至拍案而起,抓辮子、打棍子、穿小鞋,結果誰也不敢說個「不」字,一片鴉雀無聲之下,「你好我好」便成風氣。二是有的領導,明知制度被破壞,竟網開一面,造成「破窗效應」,目睹下級犯紀律,也不吭聲,叫作「放人一馬」。他無非是要做人情、博「官聲」、拉關係、爭「選票」,既愛惜一己的羽毛,博取不正常評價下的「開明」形象,又追求為官的「民意支持」,獲取選舉呀、測評呀的「高票」。說到底,還是「為人際關系所累」,過於為自己的榮辱進退算計。
向「好人主義」說不,要有「敢於」的勇氣。有些地方,「好人主義」已經形成風氣,成為「規則」,要打破這種局面,就要敢於唱「紅臉」,敢於當「出頭鳥」,敢於一時「不見容於眾」,敢於被視為「異端」、劃向「異類」,甚至敢於被「孤立」、被「邊緣化」,總之要有動真格的勇氣。另一方面,要從輿論上、體制上支持那些敢於批評不做「好好先生」的同志,要科學分析某些「選票」中的真實成分,既要堅持群眾公認,又不能簡單地「以票取人」,尤其是再也不能讓那些奉行「好人主義」的人得實惠佔便宜獲利益「好好先生」在生活中嘗到的「甜頭」,不是已經成為「好人主義」風行的「示範」和「榜樣」了嗎?
反對圈子文化好人主義發言稿二
當前,改革藍圖繪就,改革決心堅定,最需要的,就是千千萬萬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改革者。
引導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反對當「老好人」、做「太平官」,必須向「好人主義」說不。
近段時間,有一個身份概念引人注目,成為流行熱詞,叫「改革促進派」。
其實,「改革促進派」也不是新詞,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曾有類似提法。在今年5月5日的深改組第十二次會議、7月1日的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提到「改革促進派」。重提改革促進派,自然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著力強化敢於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激勵幹部勇挑重擔」,決策層如此呼喚,也清晰梳理出改革促進派的特質。
改革促進派,就是在思想上高度認同改革,在行動上積極踐行改革,有方向,有魄力,有才具,有擔當。「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時代需要改革促進派,就是期待他們銳意進取,敢於亮劍,去打破體制壁壘,突破利益藩籬,助推改革走過「深水區」,迎來新局面。
也就是說,只有爭當改革促進派,才能為夯實改革打下幹部基礎,為推進改革提供力量保障。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如何才能讓改革促進派擁有展現才華的舞臺呢?
《人民論壇》雜誌近期做過一個大型調查,分析了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的心理和體制障礙。其中,62.6%的受訪者認為爭當改革促進派難在「『槍打出頭鳥』,『能官』不一定有好下場」;選擇「『好好先生』和稀泥,何必改革得罪人」的佔48.4%。從中不難發現,「庸官當道」與「好人主義」已在人們心中造成很壞的影響,也給推進改革帶來了負面效應。
當前,改革藍圖繪就,改革決心堅定,最需要的,就是千千萬萬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改革者。這時候,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選人用人導向,不能剷除「好人主義」這種落後的「官場文化」,就會讓改革遭遇太多的「腸梗阻」,就會消解掉很多改革者的鬥志與激情。
這是因為,「好人主義」的精神特質和行為方式,與改革促進派是格格不入的。現實生活當然需要好人,但是不需要「好人主義」。「好人主義」往往不講專業,只講人情;不顧原則,缺乏黨性;主張「多栽花」,「少栽刺」;嘴上喊著「與人方便」,心裡想著「為己方便」;看似在「與人為善」,其實是「不善與人」。從某種意義講,這種「好人主義」者也並不是什麼好人,有時候可以說是在害人誤事。
「你在消極腐敗現象面前當好人,在黨和人民面前就當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習近平總書記曾如此強調,並把「治理好人主義等不良風氣」作為「整治黨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警醒全黨「十分注意」。種種事實都說明,「好人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官僚主義,很容易形成「圈子文化」,結成利益共同體,敗壞官場作風,損害公共利益,破壞改革進程。
這一切,不僅與改革促進派提倡風清氣正,講究德才兼備,強調勇立潮頭的狀態形成明顯對立,也嚴重不容於黨紀國法。現在,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時代需要改革促進派去敢於擔當、攻堅克難,要讓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要為改革促進派提供更好的作為空間,就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好人主義」,來剷除那些影響改革步履前行的阻力,來保證改革進程不被遲滯。
「為官避事平生恥」。引導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反對當「老好人」、做「太平官」,必須向「好人主義」說不。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更多幹部「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成為推動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