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嵩專輯呼吸之野第一名(許嵩第八張專輯呼吸之野)
2023-09-15 11:43:17 1
撰文 / 王擊凡
兩個字的歌名許嵩的第八張個人創作專輯《呼吸之野》,雖然發了已經有將近一個多月了,但我還是會不時打開這張專輯認真聆聽當中的每一首歌。比起很多稍縱即逝的快餐式流行唱片,《呼吸之野》是那一種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細品的「慢」專輯。
2018年做完上一張專輯《尋寶遊戲》後,許嵩足足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來潛心製作《呼吸之野》,這同時也是他個人生涯中的最佳專輯(沒有之一)。所以,我也選擇以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來慢慢品評許嵩放在這張專輯裡的每一個小心思。
相信很多歌迷在第一次完整聽到《呼吸之野》的時候,都會發現許嵩其中一個相當有儀式感的巧思:從《烏鴉》《假摔》《科幻》《萬古》《冰櫃》,到《超市》《隔代》《野人》《三尺》《龐貝》,《呼吸之野》的10首歌,歌名竟然全部都是兩個字!
類似的歌名字數整齊排列,其實很少會在許嵩此前的專輯當中出現。可見,從給每一首歌命名的時候開始,許嵩就已經定下了這一次《呼吸之野》的專輯整體基調: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化繁為簡,最後一氣呵成。
在這些兩個字的歌名裡,有《冰櫃》《超市》這樣的都市產物,也有《烏鴉》《野人》這樣的林間野趣,甚至還有《萬古》《龐貝》這樣的科幻派……這剛好也暗合了《呼吸之野》整張專輯,同時糅合了古典氣質與當代元素的多元化音樂特色。
「呼吸」,是過往不曾覺察的生命恩賜,同時也是這兩年疫情期間的「奢侈品」。戴起口罩穿行在都市的街頭巷尾,自由呼吸一口大自然的空氣,早已變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象。到野外呼吸的《呼吸之野》,便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呼應當下的時代。
如果用《呼吸之野》的造句方式,來給許嵩這張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重新命名的話,《烏鴉》可能會變成《烏鴉之飛》,《冰櫃》可能也會變成《冰櫃之淚》,《野人》則可能索性叫做《野人之獨》……兩個字的歌名,背後也藏著更寬廣的延伸意味。
許嵩的《呼吸之野》,解構的是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呼吸」這件事。而專輯中的每一首歌,則是以不同的觀點與角度,重新定義我們忽略已久的那些人事物。可以說,許嵩為這些歌名僅有簡簡單單兩個字的歌,賦予了無比豐富的涵義與意象。
歌名可以是簡單的,但每一首歌想表達的,卻一點也不簡單。假如你還是用那種心浮氣躁的心態來聽許嵩這張專輯的話,你註定是會失望而回的。表面上看來好像有一點平淡無奇的《呼吸之野》,深厚的內在功夫,其實全都藏在許嵩的弦外之音裡。
「呼吸感」的留白曾經去上過一堂關於如何呼吸吐納的瑜伽課程,導師會讓我們集中注意力,聚焦在當下的「一呼一吸」上,感受那一道從鼻子呼吸進肺部、無色無味無相的「氣」,在體內自在穿行的感覺。聽許嵩的《呼吸之野》時,也讓我聯想起過往的這一堂呼吸課。
所以,我聽這張專輯也聽得特別的慢,按照曲目順序一首一首順著聽過去,不跳過任何一首歌的前奏。許嵩想透過《呼吸之野》傳遞出來的,大概也正是類似「一呼一吸」這樣的緩慢生活態度吧?凡事就如同呼吸一樣,有它自己的節奏,無須急躁。
正因如此,我特別欣賞身為製作人的許嵩,為這張專輯特意營造出來的「呼吸感」。歌與歌之間的曲序編排,都像「呼吸」一樣,有張有弛,力度掌握得剛剛好。從頭到尾聽完《呼吸之野》專輯裡的這十首歌,就是一個吐故納新的「呼吸」全過程。
移動網際網路的單曲時代,已經改變了不少樂迷聽唱片的方式,聽到不喜歡的歌,馬上切換到下一首。但許嵩的《呼吸之野》,卻依然保留了最可貴的唱片質感。如果你認真留意許嵩在曲目上的排兵布陣,你一定能感受到,許嵩賦予這張專輯的「呼吸感」。
最初聽到《萬古》時,你可能以為念白只是歌曲開場而已,但沒有想到的是,許嵩竟然「念」完了一整首歌。有歌迷戲稱:「《萬古》可能是專輯裡唯一一首我會『唱』的歌!」把念白的《萬古》放在第四首,其實亦是許嵩讓專輯更具「呼吸感」的方法之一。
一般把整張專輯聽到第四、第五首的時候,聽眾都會開始進入一個相對較為倦怠的狀態。而《萬古》出現在這裡,則很像是馬拉松比賽中途的「休息站」,在聽過了前面幾首風格迥異的好歌之後,以念白的方式講一個故事,讓樂迷有一個喘息的空間。
說到底,要讓一張專輯擁有「呼吸感」,並不是容易的事。有的製作人習慣把專輯塞得滿滿當當,什麼東西都想往裡面加,最終變成一鍋四不像的大雜燴。作為自己的製作人,許嵩懂得為專輯留出適當的「呼吸空間」,這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斷舍離」。
所以,「呼吸感」這一點,也是讓《呼吸之野》區別於大部分華語流行唱片的重點所在。許嵩在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詞、每一個音符的關鍵位置,都下意識地作了最恰到好處的「留白」。而這樣的「留白」,需要創作者無比清醒的自我覺察,方能實現。
呼,是「向外輸出」;吸,則是「向內滋長」。在製作《呼吸之野》的這三年「一呼一吸」之間,許嵩就是這樣,悄然完成了外在與內在的同步自我成長。可以說,《呼吸之野》除了是一張充滿了「呼吸感」的專輯之外,還是一張相當「野」的專輯。
讓專輯「野」起來《呼吸之野》的專輯封面上,在人跡罕至的高原森林,許嵩一個人以篝火取暖。封面上的這一種「冷」與「暖」的對照,其實也發生在專輯的歌與歌之間。許嵩的這些作品,既有冰冷的科幻質感,也有溫暖的人間真實,而每一首,都足夠的「野」。
多次榮獲葛萊美獎的混音大師Richard Furch,古箏演奏家程皓如,管樂演奏家丁曉逵……《呼吸之野》的音樂夥伴、合作對象遍布中外,同時也寄託了許嵩想讓這張專輯「融會中西」的深意。要勇敢走到更遠的地方去,才能呼吸得更盡興、更「野」。
走到當下的這個階段,許嵩當然不再願意做那種別人眼中標準化的流行專輯了。好聽但卻乏味的流水線產物,這些年我們都早已聽膩了。與其讓音樂淪為程式化,倒不如儘自己所能,讓每一首歌都「野」起來,才是許嵩更想在《呼吸之野》實現的事。
所以,你絕對不會在許嵩的《呼吸之野》裡,聽見那些像罐頭一樣的倒模情歌。許嵩在每一首歌裡,都花了很大的力氣,加入各種「野」的元素:可能是讓旋律更「野」起來的新曲風,也可能是讓歌詞更特立獨行的「野蠻生長」式創作態度……
那些有一點「野」的意象與隱喻,都被許嵩悄悄藏在了這十首歌的音符與歌詞的字裡行間,靜待各位有心的樂迷自行發掘。這同時也是聆聽《呼吸之野》這張唱片時最大的樂趣,就像在野外郊遊時,還能無意間採摘到最美的鮮花一般,教人驚喜無限。
《呼吸之野》的「野」,大概亦體現在許嵩對每一首歌的細節處理上,都是相當的隨心自在,完全是行雲流水的段位。許嵩並沒有拘泥於名聲加在他身上的種種限制,就不敢放膽在音樂方面作出更多新的嘗試。如此勇於挑戰自我的許嵩,真的很「野」。
《萬古》前奏流淌的水聲,很「野」;《假摔》結尾處撕心裂肺的高聲吶喊,很「野」;《隔代》裡懷念外婆的真切哭腔,也很「野」……我們很少會在一張標準意義的流行專輯裡,聽得見如此「野生」的真情實感,許嵩真的把100%的自我,全都投射進去了。
《呼吸之野》整張專輯中,最點題的一首《野人》,大概亦道明了創作者許嵩此時此刻的心聲:「為你高歌,用一條蜿蜒隱秘的副歌,流淌過多久才會深刻!」《呼吸之野》並不是最淺顯易懂的那種專輯,它的「蜿蜒隱秘」,也正是專輯最「野」的閃光點。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