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雜魚都有哪些(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
2023-09-15 05:11:48
三花——鰲花、鯿花、鯽花
鰲花,就是鱖魚,寫白了,也有寫成桂魚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長。中國人,無論南北,都把它視為不可多得的美味。一般文人都饞,好吃,所以歷代文人詠鱖魚的詩話多得很。唐代大詩人張志和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松花湖鰲花尤其有名。吉林省雖然冬季漫長,魚類生長緩慢,但松花湖的鰲花大者可以長到十斤,在南方極少見到,當然也可能南方人性子急,不等到它長到十斤,就吃掉了。鱖魚,在南方多清蒸,取其鮮嫩,皖贛兩省也有人吃臭鱖魚的,不過流行地域不大。最有名的是蘇幫菜的松鼠鱖魚,是菜中極品,更是代表中國烹調技藝的一款藝術品。吉林人把清蒸鰲花作為首選,但也有創新。把北方特產松子與鱖魚結合,創出一味「松籽鰲花」,山珍加河鮮,很有特色。
鯿花,學名長春鯿。長的有點象武昌魚,又不是武昌魚。這魚不大,小者七、八兩,大者一、二斤。莫看其小,鯿花最肥。吃起來,又肥而不膩。因為鯿花雖然脂肪含量極其豐富,卻又不是長滿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肌肉中脂肪含量高達百分之十三,因而肉嫩味鮮。鯿花可煎可燉,煎燉皆宜。婦女生了孩子沒有奶,沒關係,買兩條鯿花,燉湯,早上喝下去,中午奶就譁譁地流,能把孩子嗆著。
鯽花,其實就是鯽魚,但不是一般的鯽魚,是江鯽。一般鯽魚是梭子形,最多比梭子稍寬點。鯽花卻是橢圓形,體形肥大,煞是喜人。一般的鯽魚,鱗色灰黑,不起眼,鯽花卻長的鱗色銀白,美的耀眼。一般鯽魚,半斤大的已經不錯,再大,就不好吃了。鯽花大的能長到五斤,越大越好吃。鯽花體大肉鮮,可清湯,可煨湯,可清燉,可清蒸,可煎燜,可紅燒,怎麼做怎麼好吃。
五羅: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 前兩羅是大型魚,後三羅是小型魚。
五羅的頭一羅是哲羅,也叫哲羅鮭。這哲羅是冷水鮭魚中的大型肉食魚,世界稀有冷水魚種之一。松花湖哲羅可沒有新疆的大,大的也就體長一米多,五、六十斤重,長的圓滾滾的。看著可愛,可卻是水中霸王,對於小魚來說,吃你沒商量。哲羅和大馬哈都是鮭魚,是親戚。哲羅在冷水中生長,又以活物為食,因此肉質格外細膩。吉林人拿它做餡包餃子,極清鮮。用哲羅做燴魚片、燒魚塊,汆丸子,也不錯。
發羅,大名三角魴,體形與鯿花有一象,但比鯿花寬。也算大型魚,最大能長到十來斤。和鯿花一樣,發羅的肉也富含脂肪,同樣宜煎宜燉,用發羅吊湯,味美鮮香,如做成酸辣口,是醒酒的好東西。
剩下的三羅,雅羅、胡羅、銅羅,都是小不點。最大的雅羅,也不過一兩來重。能和三花、大羅混在一起,實在榮幸。小羅雖小,卻是水中珍品,肉嫩刺酥,醬燜、香酥、燉湯均佳。這三羅因其小,極少內運。不到松花湖,難得品到,正因此,格外珍貴。
雅羅
十八子就複雜了。大小都有,小的可以是寸把兩寸長,半兩三錢重的小不點,象川丁子、柳根子,沒法煎燜燉汆,只能做裹面酥炸或做魚醬。大的,連鰉魚都在這「子」裡。但這個十八子是個概數,到底是哪十八種,問過不少人,沒有一個能數全的。能吃全的人,大約更少的可憐,查資料才知道這十八子並不遜於三花五羅,也是魚之珍者。而且並不止「十八」這個數,十八隻是形容其多而已。
鯉拐子,就是鯉魚。這是吉林人最常食的魚,名堂也多。有一個品種叫三道鱗,我在別處沒見過。鯉魚能幹炸,能紅燒,能澆汁,能煎燜,能燉,能汆,能炒,能熘,深受家庭主婦的喜愛。另外魚背上的鱗是黑色的才是江裡的,不然就是養的。
鯽瓜子,就是鯽魚,南方人有把它叫鯽殼的。學名銀鯽。在吉林人眼裡,這鯽瓜子好。四兩半斤,易於烹調。酥鯽魚,紅燒鯽魚,幹炸鯽魚,都是下酒的好菜。鯽魚燉豆腐,更是下飯的好菜。兩肋有一條「虛線」不知道幹嘛用的。
鰱子,大名鰱魚,學名白鰱。鰱子多刺,因而用來煨湯的多,有的人乾脆只喝湯,不吃魚,把湯燉的濃濃的,往裡下豆腐,下白菜,反把魚撈出來,扔了,有點忘恩負義的意思。其實肉一點也不好吃,花鰱也是.....
柳根子,學名拉氏鰻。小不點,幹炸、燉湯、醬燜都可以,最好做魚醬,配小米水飯,一絕!
川丁子,學名蛇鮈。大小和模樣和柳根子相象,吃法也相象。川丁子產量大。大江大河裡有,小溪小溝裡也有,捕撈容易。在農村,農民拿它做成魚醬,在沒肉的情形下,它是農民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麥穗子(學名麥穗魚)
白漂子(白條)
狗魚棒子(狗魚)
細鱗子
,